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疯狂的新三板壳资源:2000万元起步 1个亿不算贵

来源:新三板资本圈

2016-06-12 19:55

作者:新三板资本圈

摘要:

当初不受待见的新三板,短短三两年就成功逆袭,人们不禁要问:都注册制了,为啥“壳”还那么贵...

  新三板的疯狂还在继续。

  除了挂牌数量节节攀升,新三板壳资源价格也变得炙手可热,价格水涨船高,起步价已经企稳2000万元,创新层的壳资源价格更是没有最只有更高,一亿元也只是“可以谈”的门槛。

  在准注册制的新三板,挂牌难度相较于IPO几乎是小巫见大巫,那为何新三板的壳资源还那么贵呢?越来越多公司欲借壳登陆资本市场,到底谁在买?谁在卖?谁在中间赚外快?

  疯狂的壳子

  2015年12月,疯狂了近一年的新三板,遭遇了一次“信任危机”,某杂志一篇《特么的,不是说好上新三板就能融资吗?》的文章,将某些在新三板挂牌却无改“融资难、融资贵”困局的企业和企业主们“悔不该挂牌”的无奈写得入木三分。彼时,新三板壳资源的价格,已从上半年的3000万腰斩至1500万元左右。

  进入2016年,随着中概股回归的疾风劲吹,新三板壳资源再遭哄抬,价格强势反弹,2000万元只是起步价,卖家坐地起价随时反价时而有之。而随着分层制度落地,跻身创新层的挂牌公司壳资源价格更是蹭蹭往上蹿:5000万元不算贵,对于某些业绩好、基本面佳、行业前景看好、无不良记录的创新层公司,“1亿元以下免谈”!

  从2000万元底价到“少于1亿元免谈”,新三板壳资源的叫价,比起A股动辄以十亿元计的壳资源价格,自然是不足一提,但对于有着7500多只“壳”的新三板来说,破万也只是时间问题,挂牌公司多了,壳资源价格却依然坚挺。

  当初不受待见的新三板,短短三两年就成功逆袭,助推了新三板壳资源价格一路走高。人们不禁要问:都注册制了,为啥还那么贵?

  2000万起步1亿不算高,为啥这么贵?

  市场经济下,有需求就有买卖,有买卖就会有价,有价有市才是市场。只要有人愿意卖,有人愿意买,新三板壳资源就不算贵。

  诚然,对于准注册制下的新三板来说,挂牌门槛比A股IPO那是低了不少,因为IPO的高门槛和监管层有意放缓新股发行节奏,因此, IPO排队的队伍同样庞大,最快或需要2-3年来消化。

  据证监会数据,截止6月2日,IPO受理首发企业达801家,而上一次排队企业数量达到800家,还要追溯到2012年11月。经过三年多的改革,新股积压再创新高,IPO堰塞湖至今仍未能有效疏通。

  A股IPO尚且如此,新三板挂牌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7日,股转系统仍有253家通过审核等待挂牌的公司,另有2001家企业待审排队中。

  另据股转公司6月6日公布的《在审申请挂牌企业基本情况表20160603》的数据统计,目前仍有1883家申请挂牌企业在审,其中受理日期最早的是2015年9月25日和9月30日的两家公司,这些公司大多处于落实反馈意见中,最多者来回反馈与回复达5次之多!而4月29日之后受理的挂牌申请,目前全部处于待出具反馈意见状态,尚未出具一起反馈。

  另据第一路演记者统计,股转系统每月末会较为集中受理挂牌申请,月初或月中受理的数量往往较为稀少。数据显示,今年4月5月,股转公司受理材料都集中于月末两三个转让日,其中4月27日受理134家,28日受理286家,29日受理623家;5月30日受理52家,31日受理73家。对此,第一路演记者特别提示:递交挂牌申请和材料送审,宜早不宜迟!

  新三板挂牌如此艰难,有业内人士就预估,就算送审过审挂牌等程序一次性全部顺利通过,平均耗时也要9个月。而对于很多急于登陆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救命的企业来说,照正常程序走完,恐怕企业都已经死了,或者早已经物是人非了,更何况,还有几十上百家有回归意愿的中概股们,都在齐刷刷盯着新三板的壳资源呢——这是新三板壳资源暴涨并高位运行的客观原因。

  除了等不起或不愿意等,壳资源的买家们,还有更迫切的借壳主观意愿。

  融资是第一要务

  对于急于登陆资本市场的拟上市/挂牌公司来说,通过借壳捡现成,来实现捷足先登,已经成为最现实、最快捷的途径,哪怕价格再高也在所不惜。

  对于拟上市/挂牌公司来说,融资是第一要务,有钱就好办事,比如补充流动资金、投资兼并、收购上下游产业链,再不行就拿钱去炒房炒股购买理财产品。谁会嫌钱多呢?既然挂牌定增融资能拿到钱,还是低成本的钱,何乐而不为?

  但是,你没上市没挂牌,就没有资格定增募集低成本的大额资金。这对于资金紧缺需求迫切的企业来说,能够花2000万元甚至更高的成本,去借壳已挂牌公司,来达到融资、做大做强的目的,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拟挂牌公司宁愿伤钱而选择“拎包入住”,这样可以省时省力,对于急需定增融资的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所以花钱办事是为了融资办更大的事儿!

  除了钱的事儿,对于拟挂牌公司来说,通过收购或借壳或大手笔参与定增实现借壳新三板挂牌公司,尤其是收购创新层公司,进而登陆资本市场,立马就可以占据媒体重要版面,可以快速获得市场、媒体以及投资者的关注,又快又省地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品牌度,何乐而不为?

  此外,随着分层制度落地实施,新三板的壳资源价格短期内难见回落的可能,在加上后续转板制度的预期,让许多目标在A股而现实却只能委身新三板的企业来说,壳资源手快有、手慢无,你不抢别人也会抢,你嫌贵有人不差钱,就跟一线城市的房价一杨,早不出手只会被越甩越远。

  谁在买?谁在卖?

  按照正规挂牌程序,新三板挂牌成本约为200万元左右,很多地方政府为鼓励企业挂牌,纷纷出台各种税收优惠和直接现金补贴,大体上可以抹平成本。

  那问题又来了:拟挂牌企业一边是低成本长耗时走正常程序,另一边是以数千万元购买一个壳,究竟是谁那么壕,把几千万元不当钱?对于好不容易低成本挂上新三板的公司,为什么为了这千把几千万元就把壳给卖了呢?买家和卖家之间,又是谁在不遗余力地促成交易?

  新三板壳资源的买家很好理解,无非就是等不及或等不起的缺钱大户、期望登陆新三板实现资本溢价或方便PE/VC退出的企业、有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中概股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恐怕就是那些希望登陆资本市场融资进行横向并购或纵向整合的公司——这类公司往往并非把钱不当钱,而是希望于花小钱融大资办大事。

  而对于卖家来说,则是各有各的苦衷或难言之隐。对于很多壳公司来说,主营业务不佳、经营不善、负债累累却又融不到资,生无可恋的情况下,把壳资源转手一卖总好过跑路,买方入主控股后,再把不良业务置换出去即可!

  另一种情况,就是对于主业不济或完全没有主业了、已经沦为彻底的壳,这样与其每年掏钱来保壳,还不如卖壳套现,或在旧壳新公司中,保留一定的股权做个小股东,解决了买方的当务之急又确保了自身保障,这种双赢皆大欢喜。还有一种情况,卖壳纯属为了资本更好地溢价退出,壳只是单纯的资本套利工具。

  当然,有买方有卖方,还有市场中介,或称之为资本市场服务商,或资本掮客,他们手握各种壳资源和买家名单,中介从中牵线搭桥促成交易,成事之后,收了买家收卖家,成一单收入百万不在话下!

关键词: 注册制 新三板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投资官立场

推荐:
  • 九鼎集团主动放弃新三板创新层 1329家企业入围2017年创新层
  • 新三板PE机构薪酬排行榜:达仁资管“最慷慨”,人均年薪
  • 新三板最神秘公司:几个大专生,0融资,2年市值冲百亿,
  • 砸下近3亿玩股权投资,成立一年迅猛投了5家企业,侯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