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媒体迭代:主编们创业 大多也没有采用所谓的“自媒体”

来源:创业邦

2016-06-13 21:31

作者:魏武挥

摘要:

以前媒体主编们离职做与内容关系不大的创业所不同的是,这一波媒体主编们,依然在做他们的内容...

  一

  虽然媒体人离职并不是时下的什么“新”闻,但一批媒体的主编离职创业,还是引起了整个圈子的注意。

  一篇题为“由一大波主编带队,正掀起传统媒体创业浪潮”的文章在圈子里流传。这篇文章罗列了20个传统媒体主编,但没过两天,又传出网易副总编辑张伟将离职创业的消息——嗯,是的,连门户自己都承认自己已经是传统媒体,以至于网易在内部专门设立了新媒体业务部门。

  与以前媒体主编们离职做与内容关系不大的创业所不同的是,这一波媒体主编们,依然在做他们的内容。

  这一次,他们在为自己做内容,而不是为某一个老板。

  大部分继续从事内容业务的,也并没有采用所谓的“自媒体”,比如说徐沪生的一条、黄章晋的大象公会、伊险峰的好奇心日报、徐宁的云图,很难讲有什么“人格化、个人品牌化”的东西在里面。

  当我们仔细审视他们的创业项目时,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是一次媒体机构的迭代。

  二

  互联网诞生的时候,有一种美好的想象: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

  但在商业上,很快迎来了第一次中心化:以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商业。

  web2.0催生了UGC,再一次去中心化的美好想象又出笼了。

  但在商业上,其实不是UGC的胜利,而是另外一种机构的胜利。由于网上内容实在太多,人们迫切需要一种简单易用的工具,来找到他们想要的信息。搜索,接过了门户的中心位置。

  在美国,谷歌替代了雅虎。在中国,百度替代了新浪。

  

 

  从百度的收入增长我们会发现,恰好就是05年web2.0运动到达中国之后,百度开始发力,广告上超越了新浪,并将其远远甩在身后。

  商业上,真正的去中心化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安德森拼命鼓吹“长尾理论”,但依然长尾是建立在大热门上的。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中举的例子,都是基于亚马逊、谷歌的案例。

  互联网平台的巨头化、中心化——当然,它们是商业机构——已然非常明显,那么,在这些平台上运行的“单位”们,是机构还是个体?

  三

  淘宝刚刚登上互联网舞台时,它的对标是“ebay”,这是一种所谓C2C的模式。

  貌似是个体可以向另外一个个体出售ta所不需要的东西,但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淘宝早就不是一个C2C的平台。时至今日,这个平台上有大B——大到可以谋求上市,也有小B——听说过淘宝村吗?真正意义上个人处理什么闲散用品的,并不在淘宝,也不是电商行业的主流。

  淘宝是中国电子商务崛起的典范,但这个不是什么“个人闲置物品销售”的崛起,而是一批零售商家的迭代:很少有传统的线下零售店在电子商务中引领,大量的,都是原生的电商卖家。

  至于像京东、当当、唯品会等等,清一色,都是商业机构。刘强东从中关村摆柜台起家,看似很业余很草根,走到今天,依然是一个庞然大物般的商业机构。

  在大洋彼岸,这一点也很明显。专业的电商平台亚马逊,其市值是所谓C2C平台eBay的十余倍。

  四

  互联网上所谓P2P(端对端)其实是一个美好的神话,互联网上的主流商业,依然是B2C/b,机构对个体消费者/或其它机构。

  但互联网上这些B,并不是以前那些B。同样的,在互联网不断演进中,早期的互联网B们也有可能被淘汰,换上来的,是一堆新的B。

  这是一次又一次的生产关系的重组,是一次又一次的机构迭代。

  没有什么道理,媒体行业可以排除在外。

  机构媒体,依然是内容行业里的主力军,我个人以为,不太可能是什么个人自媒体。

  这一波内容创业所展现出来的很多所谓“新”媒体,其实依然有所谓“传统媒体”的影子。

  媒体的三大部分: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商业模式,至少在内容生产上,这些“新”媒体依然很传统。

  大部分内容创业者,还是关起门来,由一支团队进行内容制造,当然,他们对内容打磨得更细,比如一条、大象公会。前者可以花上好几天拍摄就为了最后剪出来的几分钟视频,后者则会用数天的时间去撰写一篇文章。

  这是很典型的PGC方式,虽然我用了“依然很传统”,但并没有贬低的意思。总体而言,机构化生产,总是更为精良。

  传播方式上,当然依靠了今天的社交链条。这是一种泛传播模式,混杂了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但我也需要指出的是,依附于社交链条的传播,其实很多都是自发的,内容生产者只能靠内容去促发,很难像过去那种以点对面的大众传播去操控整个传播。

  商业模式上,虽然像一条、大象公会声称并并不愿意依靠广告,但太多的内容创业者,至少到今天,现金流还是以广告为主。粉丝量大广告价格就高,这个和传统媒体依靠发行量、收视率售卖广告,并没有什么太本质的区别。

  五

  共享经济,这个词这两年很火。

  但在我一个观察研究媒体的人看来,在内容行业里,共享经济存在了至少十年,甚至更久。

  比万维网历史还早,上世纪80年代中叶便已问世的电子公告板系统(BBS),就是一种信息共享。后来的维基百科,更是共享的典范——当然,它是一个非盈利组织,很难讲这是一个“经济”。

  从个人主页开始,数以万计乃至数以亿计的人们,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贡献认知盈余,这应该算是共享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讲,Airbnb和Uber,甚至包括ZipCar,都很难将其认为是共享经济的“鼻祖”。

  内容行业的大规模业余化,是传统媒体日益下滑的重要动因之一。因为大规模业余化之后,内容的供给量指数型增长,需求并没有那么大的增长,整体供求平衡点下滑,导致普遍意义上内容并不能卖出高价。加之既然用户可以贡献内容,企业也就可以贡献内容。当企业生产内容之后,营销预算开始转化:我花1000万投广告,为什么不花1000万做一个自己的内容阵地呢?

  这使得整个媒体行业呈现出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

  过去的资深媒体人们,他们用的转身方式是:跳槽。一批又一批浸淫多年的媒体人,从传统媒体中出走,到了互联网公司。不过,他们只是换了一个打工的地方。

  今天,同样是资深媒体人们,他们的转身方式是:创业。他们重组媒体人才,重组生产关系。在他们身上,可能会崛起新一代媒体。

  但我要提请注意的是:这是机构的迭代,不是什么无组织生产。

  六

  其实,共享经济运作到今天,我们也可以发现,P2P(端对端服务)正在退潮。

  即便不考虑中国的具体政策,专车公司体系下,太多的专车司机,其实就是职业司机,而不是什么CEO周末出来半当真半休闲式地玩一玩。

  在Airbnb上,已经有了为数不少的小型房屋代理公司,他们和房东签约,代为运营这些房产,并收取运营佣金。

  互联网不仅连接了信息,还连接了人,连接了资源。连接之后,并不是大规模的P2P的运营,而是淘汰了一批旧的机构,孕生了一批新的机构。

  麦肯锡在多年前的报告里写道,在未来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会有鲸鱼、布谷鸟和益生菌并存——北大的胡泳教授表示并不同意。

  但我倒是觉着,麦肯锡的看法是正确的。

  鲸鱼就是巨头式的平台,布谷鸟就是大量的新生代的机构,而益生菌,我们总还是能看到在互联网上的一些P2P服务,比如说,阿里虽然有天猫淘宝,还是有一个闲鱼平台专门从事标准意义上的C2C。

  最近在行的分答,知乎的值乎,也有很强的P2P的影子。

  但这不是P2P会成为主流的互联网服务的证据。

  信息时代下,依然是机构为主。

  只是这些机构,和过去的机构,不太一样了。

  七

  石榴婆报告的联合创始人石榴公曾写过一篇题为“蜕壳”的文章。

  这篇文章来源于我和他都在的一个群里的讨论:以公号为主体的那些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所谓的壳,指的就是传统媒体极其沉重的成本负担。而所谓的蜕壳,我们则看到的是,大量的轻型的媒体组织——事实上,太多机构化的内容创业团队,人数就在十几人到几十人上下,他们即便是广告收入的额度,也不比动辄数百人的一个报社来得少。

  不过,我还觉得,这些新兴媒体机构,他们内部的员工组织体系,也和过去并不相同。当然,有可能是机构还小的原因。

  有一本我始终认为被低估的书,作者是LinkedIn的创始人霍夫曼:《联盟》。

  这本书描绘了他眼中的新机构的员工组织关系。

  媒体在机构迭代中,真得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

  说到底,媒体,是一个“人”的组织,它的所有资产,就是,人。

  八

  连接一切的结果是:机构正在迭代。

  连接一切越深入,机构迭代越快速。

  一切,都在重组。

  且没有尽头。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资合伙人。

关键词: 创业 媒体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投资官立场

推荐:
  • 赵薇资本游戏失利 原来琼瑶16年前就把格格的命运写进了剧
  • 大佬也要上春晚 马云、马化腾、王健林、李彦宏的节目哪个
  • 媒体迭代:主编们创业 大多也没有采用所谓的“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