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黄蓝股价回升背后,有些钱不能赚,管理300亿美金的高瓴资本反正是不敢!
从单纯的投资角度看,这个时候买入红黄蓝的股票,应该会赚一笔——如果不怕“死”的话。
红黄蓝的事件基本算是有定论了,伴随而来的是股价的回升,以及网友们后续各种反应。从单纯的投资角度看,这个时候买入红黄蓝的股票,应该会赚一笔——如果不怕“死”的话。
但众多爸爸妈妈的余怒还未彻底消除,之前买入红黄蓝的股票,或在IPO之前入股的股东也就是算了。这个节骨眼上谁敢买入红黄蓝的股票,“被问候全家”的可能性非常大,不管你是通过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尤其是那些名声在外的专业投资机构。
换句话说就是——“有些钱不能赚”。
高瓴资本否认“抄底”买入
不巧的是,近日有媒体报道,知名PE机构高瓴资本“抄底”买入红黄蓝股票,引起网友广泛传播,一时间高瓴资本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高瓴资本目前的基金管理总规模高达300亿美金,是腾讯、京东的重要机构股东。
据悉,高瓴资本持有43万股红黄蓝股份,持股比例达1.98%,市值约95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6300万元。媒体报道认为,这部分股票就是高瓴资本“抄底”买入的。
对比,高瓴资本回应,“红黄蓝的股票是IPO时买进的,并不是新进的,言论属于误导。”
援引新浪科技的梳理,截至今年9月30日红黄蓝公布的的股东名单中,高瓴资本便在其中,持股数量也为43万股。而红黄蓝是在9月27日上市的。据此可以确定,高瓴资本确实是在红黄蓝IPO的时候买进的。
微博大V的分析
抛开情绪影响因素,如果单纯的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对于红黄蓝的股价回升,11月27日,微博大V“粉笔张小龙”的分析感觉还算比较透彻,入木三分:
红黄蓝股票,今天盘前大涨15%,我一点也不意外。我昨晚讲课就说了,发生了如此严重的事件,政府没有拿掉红黄蓝的办学资质,并且看上去,这件事就如红黄蓝CFO说的,作为“一个孤立个别事件”,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但是发生了这种之后,政府会收紧新的办学资质,我们这种想新办幼儿园的,想拿办学资质,难上加难,要的话只能通过10倍左右PE购买,以后可能更贵。
这样幼儿园资质反而变得值钱,而红黄蓝手里有几百个资质,从商业上来说,这件之后他们更值钱了。有人希望大家不去上他家,可惜公立幼儿园不足,私立幼儿园限制办,百姓又有多少选择呢,要扎针就扎吧,只要不扎死,就当做针灸了吧。
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单纯从投资角度,我应该去买红黄蓝的股票。但是作为一个人,我绝对不会买这个公司股票,无论做多还是空,在这个公司身上赚到任何一分钱,都是耻辱。如果有人看了这个分析,就去买红黄蓝股票,我问候你全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3轮融资1.29亿美元
公开资料显示,红黄蓝成立于1998年,在全国已有100多家连锁机构。2017年9月27日,红黄蓝在纽交所上市,IPO发行价18.5美元/ADS。
根据梳理发现,IPO之前红黄蓝公司共完成了三轮融资:
轮次:Pre-IPO
融资时间:2017年IPO之前
融资金额:9900万美元
投资方:未透露
轮次:B轮
融资时间:2011年11月18日
融资金额:2000万美元
投资方:GGV纪源资本领投,银瑞达亚洲、和通集团跟投,现已全部退出
轮次:A轮
融资时间:2008年9月23日
融资金额:1000万美元
投资方:Hagerty,IPO时已全部退出
目前红黄蓝的第一大股东、实际控制人为上达资本,持股比例为43.6%。
警方通报、红黄蓝忏悔承诺
日前,北京警方已就“红黄蓝事件”做了通报,涉嫌虐童的幼儿园教师刘某某被刑拘。
此外,利用网络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编造“老虎团”人员集体猥亵幼儿虚假信息的刘某也被警方行政拘留。同时,该幼儿园园长被朝阳区政府责成红黄蓝幼儿园举办者按照程序免职。
针对警方通报,红黄蓝幼儿园发表声明称将对全国1800多家园所进行排查,并郑重向全社会承诺:
1.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伤害孩子的行为零容忍,恳请全体家长与社会各界,发现新的问题和线索,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和反映。
2.对在我们园所受到伤害的孩子,我们绝不推脱逃避,有错必究,有责必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3.积极配合政府、家长与社会各界,全力保护孩子和教职工人身安全与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4.对幼儿园监控系统进行全面升级,确保做到无死角不间断实时监控。
5.在专家指导下,与家长建立家园共育机制,尽最大可能开放透明办学。
后话
教育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伦理、法度等诸多社会因素的支持,但私募君衷心希望以后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婴幼儿教育人员规范自身行为,教育机构更加注重教职员工职业操守,不要再让尚无反抗能力的婴幼儿受到伤害。
无论我们从投资角度、伦理角度还是法治角度来看待“红黄蓝事件”,受到伤害的小孩子终归是无辜的。
当然,无中生的诋毁也要杜绝,毕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正义从来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资料引用:法制晚报、新浪科技、雷帝触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投资官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