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第一股神话将破灭?数据堂市值从21亿变7亿,泄露客户隐私,高管被抓
数据堂一位VP级别的高管、五名业务人员都被警方带走调查,多条数据业务线也处于停摆状态。
大数据第一股数据堂(831428.OC)最近出事了。
读懂君从某知情人士处得知,因泄露客户隐私,数据堂的高管和业务人员被警方带走调查,多条数据线业务处于停摆状态。
要知道,在大数据的风口下,一年零三个月前,数据堂刚刚完成一笔2.4亿元的融资;公司市值曾高达21亿。
但最近这家公司确实有诸多不顺:公司2016年亏损高达1600万元;这几个月,股价开启一路下跌模式,市值缩水至7亿元。
高管被抓,市值从21亿跌到7亿
“公司一位VP级别的高管、五名业务人员都被警方带走调查,多条数据业务线也处于停摆状态”,读懂君从某知情人士处得知,原因是数据堂给一家理财营销公司,提供了大量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
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读懂君,“数据堂涉及的隐私数据多了去了,之前公司发了邮件,要求所有员工封口,据我所知,合伙人×××确实被带走了,公司未公告的事太多太多了”。
5月26日上午,读懂君前往数据堂,对于读懂君“高管被调查,多条业务线停止,为何不公告”的问题,该公司公关表示,“还没有出最终的结果,不会那么快” 。
“一本财经”报道称,“目前,人已经放出来了,但数据堂的多条业务线停滞。”
数据堂算得上是新三板的“明星公司”,因为身处大数据的风口,估值也是“步步高升”。
数据堂前身为2010年8月成立的西普在线,创始人为公司现在的第二大股东王建。曾任NEC中国研究院信息处理研究部长的齐红威,2011年出资10万元加入公司,开始负责日常经营工作。
经过多次增资、股权转让,2013年9月,公司正式改名为数据堂,齐红威也成为了数据堂的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王建退居二线。
2014年底,齐红威带领公司登陆新三板,开始了开挂的人生。
即使那时候数据堂只是利用数据,以相对附加值较低的方式进行商业化运作,2015年营收6000多万元,净利润580多万元,但2016年市值已一度高达21亿元。《收入34万估值47亿,新三板七大估值神话亮瞎眼》
数据堂干的是大数据生意,还早早有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并且变了现。公司的高管团队也是一加分项,创始人及核心团队来自斯坦福、NEC、腾讯、华为等知名高校、互联网和高科技公司。
数据堂最近一次融资完成于去年2月18日,以27.84元/股的价格融资2.4亿元,其中东方证券共斥资7000万元认购,其中近3000元认购107.75万股做市库存股,另4000万元的额度由其全资子公司东方创投和东方资管认购。定增之后有一次权益分派,每10股转增了13股。
但今年年报披露时,这样一家被寄予厚望的公司,却交上一份难看的成绩单:亏损1687.10万元。
读懂君从某市场人士处得知,在2016年报发布之前,数据堂曾对公司的主要机构股东和做市商表示,2016年将会有一个很好的净利润。年报公布后,令人大跌眼镜。
公司股价今年也开始逐渐下跌,尤其是从4月份开始,下坡趋势明显。5月24日,收盘价为4.72元/股,市值跌得只剩7亿元。
要知道,数据堂在2016年1月开始采取做市交易,去年1月至3月期间,股价一路上涨,从10多元涨到20多元,市值曾高达21亿。
面对如今的股价,有对数据堂进行过调研的投资者表示:直接原因是股东抛售,背后原因是公司经营有问题。他透露这家公司的运营团队能力不强,管理层和入股的机构都过于画饼投机,主营业绩爆发式增长机会不大因为聪明用错了地方。“未来市值管理操纵股价机会大,投机可以,投资就算了。”
而另一市场专业人士分析称,这是一家主做静态数据的互联网服务公司,所谓静态数据是指基本保持稳定的数据,比如一个单位的名称、员工信息、系统参数等。而动态数据是常常变化,直接反映事务过程的数据,比如网站访问量、在线人数、日销售额等。相比之下,静态数据的利润可能不会太高。
“数据堂的数据其实很劣质,只是数据的罗列,并没有很多有价值的数据,像我们做科研的,是不会从上面下载数据的,上面的数据对我们是没有价值的。那它的人群受众是谁?很难有一个固定的群体愿意花钱买这些数据,公司的长远目标有点失败。不过公司宣传的很好,现在大家都知道买数据就去数据堂”,该科研人员和上述市场人士的表述一致。
不过,也有投资者分析目前数据堂还有一些比较好的资源,大部分都是和政府机构相关的,这可以算是一条目前主要的优势。
可背后的威胁也不能忽视,各地政府纷纷建立数据交易所,比如贵州大数据交易所、湖北长江大数据交易所等,数据堂这个“干儿子”毕竟干不过“亲儿子”;而且国家也在慢慢推进开放数据的战略,一旦数据源放开,数据堂就没有什么竞争力可言。
身处万亿级市场,2016年亏损1687.1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堂所处的大数据行业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从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统计的数据来看,预计全球大数据产业规模2020年将达到10270亿美元。中国的大数据市场在未来五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16年末,市场规模可达2485亿元,在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3626亿元。
数据堂做的是线下数据互联网综合服务,简单来说,就是进行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处理。
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之一肖永红曾把大数据比喻成石油:“我们坚信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数据这种‘原油’是可再生和重复利用的,而数据源是大数据产业链上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数据堂做的事情就和数据源有关,它的商业模式“数据银行”——收集很多数据,再对数据进行整理,最后将整理后的数据输送出去,实现数据变现或增值,并不涉及具体直接的数据应用。
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真正拥有有价值的数据公司不以数据为盈利模式,比如BAT和各大电信通讯运营商,但想做以数据为商业模式的机构却找不到数据,而“数据银行”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公司通过自营众包平台采集数据、优质供应商供应数据、公共领域共享数据、网络爬虫爬取数据等几种渠道获得数据,这些渠道是否能获得高质量的数据,也是公司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
其中通过自营众包平台采集线下数据,是数据堂独特的方式,也是公司自持的优势之一。
通过众客堂等APP软件,发布数据采集和标注任务,采集任务包括图片、语音和文本采集,任务较为简单,标注任务需要对未处理的初级数据,包括语音、图片、文本、视频等进行加工处理(如标识发音人性别,判断噪音类型等),转换为机器可识别信息。众客们根据要求完成任务后可获得一小笔收入。
数据堂采集完这些数据后,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清洗、去隐私等,沉淀为其数据源,以此完成原始的数据积累。
读懂君在年报中看到,众客堂目前拥有超过50万的社会兼职人员(众客),网络上确实有很多人在询问众客堂的兼职是否靠谱。
说了这么多,那数据堂到底是如何来赚钱的?
第一,向客户收取定制数据采集制作费用。这部分业务主要通过众包平台完成,客户多为百度、华为、三星、佳能这样大企业。
因为众包平台所获取的语音、图像、文本等数据,正好是开展人工智能业务公司的刚需数据,像百度这样的公司需要大量数据来支持其人工智能研发,而数据堂根据其要求发布相关的任务,采集制作相应的数据,再将数据卖给大客户。
这也使得数据堂短期内很难摆脱对大客户的依赖,2014年、2015年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在50%以上,其中百度更是一家独大,2015年对其销售金额为1638万元,占到了总营收的24%。
不过,随着营收增加,数据堂对大客户的依赖有所降低,2016年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降至33%,但前五大客户中也没了百度、三星这样的大金主的身影。
第二,数据增值应用服务和产品销售收入。将海量数据通过分析挖掘,整合成为各种标准数据产品,收取数据应用服务费;数据堂还有一个数据商城,用来出售数据产品、API接口。
(数据商城出售的部分数据产品)
2015年至今,数据堂已推出了金融信用、智能交通、企业征信、营销策略、用户画像等多个领域的数据应用服务,主要服务于金融征信公司、P2P公司和互联网公司。
近三年,数据业务都是数据堂主要的收入来源。2014年、2015年营收复合增长率53.54%,毛利率保持在50%左右。但2016年年报显示,营收9680.15万元,同比增长42.05%,亏损1687.10万元,毛利率为39.68%。
(数据来源:Choice,读懂新三板研究中心)
对此,数据堂的解释是,一是公司开发了一些新业务,还没有形成效益;二是业务竞争加剧,压低了整体业务的毛利率。
从年报中读懂君看到,2016年公司的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均出现了大幅增长。
数据堂在2016年投入大量精力开拓精准营销、医疗卫生等业务领域。公司人数由期初的135人增至期末的224人,新增89人,其中技术人员由78人增至150人,看来公司为开发新业务下了“血本”,从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产生的职工薪酬来看,2015年为1243.66万元,2016年为2878.24万元,研发费用由860.2万元增至2090万元。
但现在,数据堂赖以生存的数据业务被调查,多条业务线停摆,这将会给公司带来多大影响?
关键词: 数据堂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投资官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