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虎20分钟决定投资小电 揭秘共享充电疯狂融资背后的故事
iPad没电不能继续玩王者 ,也让朱啸虎验证了用户充电的需求确实存在。仅20分钟后,朱啸虎已经打算投资。
你期待的共享充电系列第四篇终于来了。
前三篇系列报道发布后,我们收到了来自创业者的“不正经”回复:
“你可‘害惨’我了啊,我正融资呢,每家投资人见面第一句都问我:怎么真实的调研数据这么低啊?”
当然,也有创业者发来“非常正经”的指责:
“你们的行为伤害了行业。”
但“无负面,不新闻”并不是我们的信仰。前三篇报道用数据说话,第四篇报道,我们则是替你跑了跑腿,和那些共享充电领域的CEO以及投资人们聊了聊,给你讲几个有意思的细节,让你了解融资背后发生了些什么。
【以下为系列报道之四,Enjoy:】
01
一台“争气”的iPad
2016年年底,唐永波带着自己的新项目“小电”,又一次和朱啸虎见面了。这回,他做了充分准备。
在2015年做上一个创业项目——技能分享平台“空格”时,他已经和朱啸虎相识。虽然朱并没有投资“空格”,但很喜欢唐永波和他的团队,常会帮他出主意。
这一次,唐永波提出要做一个关于共享充电的新项目,朱啸虎正好从上海坐高铁去杭州办事,就约了唐永波见面。
朱啸虎是金沙江创投的合伙人,他在2016年直播和共享单车这两条赛道最火的时候,早早投资了映客和ofo,因此被很多人称为“风口前的男人”。
为了能“征服”朱啸虎,唐永波准备好测试数据,还细心地在约定见面的酒店大堂吧台上,提前放了一台小电的设备。
“你手机还有电吗?”两人见面后,唐永波率先打开话题。
“有啊。”令他失望的是,坐高铁时朱啸虎已经把手机充满了电。
唐永波一时语塞,他正努力思考该怎么往下聊,朱啸虎忽然补了一句“哦,我的iPad没电了”。
朱啸虎喜欢用iPad玩王者荣耀,下高铁后,打车到市区的路上很堵,他一直在玩游戏。
唐永波暗自高兴,立即给这台“倍儿给面”的iPad充上了电,开始介绍小电的商业模式和数据,20分钟后,朱啸虎已经打算投资。
朱啸虎后来说,当时他在心里算了一笔账:桌面式充电一共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直接连接插线板的设备,一台成本30块钱;一种是内有充电宝、可以不连接电源的设备,成本不到100块。如果每次充电收费1块钱的话,第一种只需要一两个月就能收回成本。
此外,iPad没电不能继续玩王者 ,也让朱啸虎验证了用户充电的需求确实存在。
这笔钱很快就敲定了。朱啸虎的影响力颇大,不少知名人士和投资机构同期加入。
2017年3月末,小电宣布获得金沙江创投、王刚领投,德同资本、招银国际、盈动资本跟投的数千万元天使投资。这也是继滴滴、ofo等之后,朱啸虎和王刚再次联手的一个案子。
让唐永波吃惊的是,在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共享充电领域的融资速度和密集程度远比他预期的高:街电完成亿元级A轮融资,来电获得2000万美元A轮融资…… 总计38家基金宣布投资了22个共享充电领域的项目,总金额达到9亿元人民币以上。
彼时,共享充电已被资本砸成了继共享单车后的又一个“风口”。
有关共享充电是否是刚需、有没有门槛等等讨论也愈发火热,甚至连王思聪也卷入其中,发朋友圈打赌“吃翔”。
充电这点事儿,正撩拨着所有人的神经。
02
突如其来的“共享充电”热浪
整个城市仿佛在一夜之间开始“手机缺电”。
“我也想不明白啊,手机总没电不是早就有了吗?iPhone这种大屏手机费电的事情,又不是一两天了。”某投资机构投资人在今年4月份共享充电宝领域集中曝出融资消息时,这样对腾讯创业(微信公众号ID:qqchuangye)说。
手机缺电的痛点一直存在,共享充电的热浪却是突如其来,让人措手不及。
一个看似并不太新的商业模式,为何能吸引这么多项目在同一时间密集涌入?
此前,另一桩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生意率先火起来了,那就是共享单车。有人认为,共享充电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追逐“共享”这个概念。
事实上,也不乏嗅觉敏锐的创业者对共享单车的模式有所借鉴。
“摩拜和ofo建立了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型。”Hi电创始人刘文源告诉腾讯创业。
河马充电创始人王润把共享单车火起来的原因总结为:高频刚需、适用量广以及费用门槛低。“当时我一直在想,还有没有什么生意符合这个事儿,后来一想,哎,手机电池这事儿符合啊!”
唐永波做共享充电的初衷就很简单:2016年8月,他到杭州火车站接一个朋友,由于头一天晚上没充电,到达火车站时,手机已经只剩4%的电量。
结果自然是意料之中,手机没电无法联系,在人潮涌动的火车站里找朋友的过程费尽了周折。“把他送走后我就想,这是一个刚需嘛。”
而我们从公司成立时间发现,来电科技其实是这些玩家中最早的。
做了多年充电宝生产的“来电哥”袁炳松,在2013年小米进入充电宝行业后,发现自己深圳的充电宝工厂瞬间被打得落花流水,猝不及防中,他开始寻求转型。
“小米的价格真的是底价了,可以说毫无利润。”来电科技CMO任牧对我们说,“转型是迫不得已的。”
2015年,袁炳松受朋友之托,向其所开的餐饮店提供了一批充电宝,用于顾客平时的手机充电需求。
结果没过多久,朋友又给袁炳松打电话,说还需要一批新的充电宝。
“这不最近才给了你不少吗?”
朋友说,餐厅里的充电宝经常丢失,有时候充电宝被客人弄脏了,还要进行清洁;此外,每次借还充电宝还要服务员做登记,太麻烦了。
这句话点醒了袁炳松,做共享充电宝的想法也由此产生。
2017年初,共享充电领域的创业公司不断崭露头角,截止到5月时已达22家之多。
在我们采访的这些项目中,虽然他们进入这个行业的理由各不相同,但几乎所有的创始人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一致:
“当时谁能想到共享充电宝现在会这么火?”
言外之意,风口缔造者另有其人。
03
“风口”就是这样起来的
朱啸虎那台没电的iPad成了唐永波的幸运物,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此幸运。
“今年1月份做这个事儿很多人就问,‘这是个什么鬼?’显然,很多人并不理解。”河马充电的王润则告诉腾讯创业。他说,还有投资人直接告诉他,自己每天都随身带着充电宝,根本没有使用共享充电设备的需求。
一些基金内部也发生过热烈的讨论。
熊猫资本合伙人梁维弘告诉腾讯创业,从去年9月开始,熊猫资本就陆续看了几个共享充电项目,也做了很多沙盘推演和实地调查,但结论是,从产品、技术、效率各个方面去考量,都达不到他们认为可以投资的标准。
“有些投资人相信,有人不相信,”王润如是说,“但只要有几个人相信就好了。”
也许是王润低估了相信这个模式的投资人数量,从4月开始,大量资本开始涌入共享充电。
同时,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有人提出,投资机构追捧共享充电,很大程度上因为是错过了共享单车这个风口。
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对腾讯创业说,当时推掉了共享单车的案子,合伙人没看上,现在估值这么高,根本进不去,后悔也来不及了。“这不就马上投了一个充电宝。在共享经济领域总得占个坑吧。”
另一些投资人则认为,融资快并不是因为投资机构在追风口,而是已有模式可参考。
红点中国合伙人张涵解释道:“当一个新项目有对标模型的时候,资方对这个项目的理解和调整都会更快、更容易,而全新的模式则要花更长的时间去理解。”
而这个“对标模型”正是被多家基金“不小心”错过的共享单车。
除了上述原因,腾讯创业在与创业者、投资人接触的过程中还发现,很多项目拿到融资的原因并不复杂:不少创业者都有过多次创业的经历,而支持他们做共享充电的这批投资人,很多都是之前项目的投资方。
例如小电的投资方德同资本、招银国际和盈动资本,它们同时也是唐永波上一个O2O项目“空格”的投资方;而河马充电的投资方祥峰投资,也参投了创始人王润另一个已经营2年多的O2O项目功夫熊。
显然,对创业者本身的信任也是投资人出手的一个重要因素。
04
那些外界看不到的坑
和共享单车一样,共享充电宝也曾遭到如下质疑:产品很好研发,这件事没什么门槛,最后无非就是拼资本。
但在创业者和投资人看来,共享充电并非谁都能做。
红点中国合伙人张涵说,在第一次与来电接触后他就意识到,这件事并没有原来想的那么简单。
比如在硬件方面。来电CMO任牧表示,来电研发的自助借还充电宝终端机,目前已拥有32项专利。
任牧表示,现在市面上出现的所有吸纳式的充电装置,在基础层面基本都绕不开来电所申请专利的底层逻辑。
结果就是,那些和来电打了官司的项目,统统都把吸纳式机柜改成了“面包机”式的充电装置。
“大柜子做小容易,但从小做大难”,任牧说,硬件背后不止是是技术门槛,机柜式共享充电涉及的产品及运营门槛都要高于竞品。
除了充电装置,充电宝里电池的选择也需要慎重考虑。
部分项目的充电宝中使用的是锂聚合物电池,部分项目采用的是18650锂电池。从成本角度来说,18650锂电池的造价更低,市场占有率也较高。但从安全性上来考虑,智能硬件供应链平台“硬蛋”的技术人员对我们说,18650锂电池比较容易爆炸,安全系数较低。
“四个月”——这是很多创始人对腾讯创业提到时间窗口。硬件研发、嵌入式研发、工业设计、生产线……这些都需要时间成本。
甚至连BD过程的小小一环,也有可能出现意外。
唐永波回忆说,有一次,小电想把设备布到一家台球厅做测试。本来已经和店长谈妥,却有一个服务员小妹不愿配合,因为设备刚好在她的管辖区,给她的工作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我们就跟她讲道理,请她吃饭,她还是不乐意,”唐永波苦笑着说,“后来(发现)这个小姑娘也很年轻,二十二三岁,我们就把组里最帅的小伙子派了过去,这样她才配合。”
“因此,当我们开始曝光的时候,这个窗口其实就已经关上了。”Hi电刘文源对我们说。
05
激战正酣,未来在何处?
风口引来的不止是热议和质疑,还有抄袭者。
任牧告诉腾讯创业,有竞品在开工头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其团队的上班地点基本就是来电铺设备的地方。
很快,来电发动了专利攻势。
从去年起,来电科技先后将云冲吧和街电告上了法庭,并在状告云充吧一案中获得胜诉。
让一帮创业者更心惊的是,一些巨头也渐渐看到了“共享充电”的机会。一家O2O巨头企业对腾讯创业确认,其即将入局共享充电领域。
各个入局者激战正酣,如何寻找差异化?
由险峰长青投资的小宝充电正在筹备主攻还没有人涉及到的交通场景。其创始人韩迪对腾讯创业独家透露,到10月,公司将在全国范围内的地铁、公交站等铺设6000台设备,其中包括北京4号线地铁全线。
河马充电则准备在特定场景展开精细化运营。王润表示,河马的2.0设备,将解决用户在商场、酒店等场景里需要二次验证(即输入手机号)才能连网的问题,新款设备利用与token类似的原理,会在无网情况下向用户发送密码,用户输入密码后即可使用。
与共享单车相比,共享充电的场景更为多元,也将带来更多机会。
至此,共享充电从起步到迎来“风口”,再到走向未来的整个过程已经基本理清:
共享充电并非没有门槛,起步时间本身即是门槛。资本入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共享单车的模式,但是否纯粹追逐风口的争议,依然各有说法。
最后,除了资本,更重要的是跑马圈地,谁在线下占据的入口更多,谁的B端忠诚度更高,谁就能最终胜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投资官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