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多美视界完成2B转型,医疗健康将是人工智能的蓝海?

来源:动脉网

2016-04-25 18:51

作者:郑琪

摘要:

4月25号消息,多美视界推出了面向医疗健康服务企业的新产品-小壹医疗机器人客服系统。继2015年5月推出面向大众的产品多美小壹后,经过一年的发展,该公司完成了从面向C端服务向面向B端服务的转型。

  2016年4月25日,多美视界推出了面向医疗健康服务企业的新产品-小壹医疗机器人客服系统。继2015年5月推出面向大众的产品多美小壹后,经过一年的发展,该公司完成了从面向C端服务向面向B端服务的转型。

  从2C到2B

  此前,动脉网曾就多美视界的C端服务做过报道,《多美小壹健康助理:看病的靠谱路径》一文中提到,多美小壹是一款人工智能健康助理,可以为C端用户提供提供问诊、挂号、买药、陪诊、整形美容、美护母婴等全方位的健康助理服务。

  而此次从C端向B端的业务转型也是其顺应互联网医疗服务趋势的一大举措。

  

 

  2011年IBM超级计算系统Watson参加美国电视节目《危险边缘》通过答题打败了两位人类冠军选手,2016年AlphaGo以4:1的成绩战胜人类李世石,人工智能的技术奇点已然到来。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为74.5亿美元,预计2020年将呈指数型增长达到183亿美元。

  在医疗健康领域,据《世界卫生报告》统计,中国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2%,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00位之后。医患关系的紧张加上最近医改政策实施,使中国医疗环境更需要多渠道、智能化、专业化的服务平台,医疗机器人种类很多,按照其用途不同,有临床医疗用机器人(外科手术和诊断)、护理机器人(测体温、发放药品、清理病房)、医用教学机器人(模拟真实接生)和为残疾人服务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医疗咨询机器人(医疗问诊解答)等;按照使用对象不同,有面向大众服务的C端产品和面向企业服务的B端产品;按照服务付费方不同,有C端付费和B端付费两种。

  从中国目前互联网服务付费意愿分析,除了电商类服务,大众(C端)服务付费意愿通常比较低,相对而言,企业(B端)更愿意为获得的服务支付费用。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面向医疗健康企业的服务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下一个蓝海。

  小壹医疗机器人可帮助企业降低90%成本

  按照用途划分,小壹类产品属于医疗咨询机器人范畴,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此类产品可以高效的对接医疗资源,解决大部分医疗前、中、后期中重复性较高、可标准化的问诊咨询问题。

  小壹医疗机器人的CEO于果表示,小壹医疗机器人产品定位是医疗咨询机器人,随着互联网和健康市场的发展,医院、诊所、药店、体检机构等企业的用户广泛来自于微信、APP及各类网站,企业需要配置越来越多的专业客服人员,而符合条件的专业客服人员(医生、护士、医学生等)雇用成本很高,且不易找到,一个中小规模的机构通常需要5-20个客服人员,已建档需服务的客户数量一般在1-3万人,多的机构接近10万人。

  如何提供专业、快速、双向、个性化的医疗健康客户服务,是这些机构,特别是民营和中下层体制内医疗机构烦恼的事,这将直接决定企业或机构的竞争、生存、发展。

  据了解,小壹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机器人医生咨询、自动客户关怀、个性化服务营销,提高10倍效率,降低90%成本,大幅提高服务专业性。目前小壹支持多种渠道(微信、WEB、APP)的客户接入,也可植入到企业已有的客户端,帮助企业留住老用户、拓展新用户。“产品面世后市场反应很好,目前已经签署20多家企业,其中80%是按年支付服务费,预计本年度将实现1000万元的销售收入。”于果告诉动脉网。

  关于小壹医疗机器人的未来的发展,于果告诉动脉网:“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发展,小壹已经蜕变成为一个高度智能、成熟的医疗健康商用机器人,它的服务领域和想象空间巨大,既可以服务于C端的亚健康人群和患者,更可以服务于B端的大量医疗健康服务机构,特别是后者,将是小壹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的拓展方向。”

  小壹的特点是“强技术+长期研发积累”,未来几年,小壹将会向医疗健康企业全面开放核心技术,为企业提供医疗健康智能化方案和服务,成为医疗健康机构成长的陪伴者和见证者。

  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服务的市场刚刚启动,相对于其他领域略显滞后,主要原因是用于医疗健康方面的机器人研发滞后,例如:可替代专家自动回答患者问题、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帮助医疗机构关怀客户等。从这个角度上看,目前市场上稀缺具备医学人工智能(MAI)和医学知识库功能的机器人产品。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投资官立场

推荐:
  • 生物药的资本逻辑:1年37笔跨境并购,10个省市试点,晋升
  • 失控的保健品江湖:它曾是公交车广告之王,比脑白金还洗
  • 因经营理念不合 自投5000万的上门理疗公司壹康复面临破产
  • 550亿市值的步长制药IPO 曾遭数十家PE机构哄抢 估值一年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