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投资爆发“洪荒之力”:VC撒钱 偏爱大众赛事
巨头有巨头的主战场,VC也有VC的如意算盘。
“巨头在左边撒钱,VC在右边撒钱。”这可谓是今年体育产业投资最形象的描绘。尽管当前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但体育产业投资、并购高潮迭起。
乐视体育、万达体育、阿里体育等纷纷在竞技体育产业圈地,而以财务回报为目标的VC机构则大量布局大众赛事、基础训练领域的创业项目。巨头与VC投资侧重点却各不相同,但却对体育的热情一样,可谓用尽洪荒之力。有体育业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自2014年国务院出台意见将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2025亿,这引爆了资本的热情,而居民对运动健康的关注持续升温,都给体育产业培育了良好的市场发展土壤。
巨头投资追逐竞技类项目
在体育产业投资中,声浪最大的是几大巨头公司。其中,乐视体育、万达体育、阿里体育、腾讯体育走在浪潮的最前沿,它们往往砸重金买下竞技类项目的顶级IP和头部赛事,以产业控股的方式构建自己的生态体系。
以乐视体育为例,近年来共拿下了英超、中超等17类运动项目的赛事版权;腾讯则拥有了NBA5年的版权;万达体育则先后并购了瑞士盈方体育传媒、美国世界铁人公司、入股马德里竞技俱乐部,形成了体育赛事举办、运动员竞技、赛事营销、赛事转播的体育产业链。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巨头在体育产业中进行大规模投资并购,很可能是想通过大规模的资金投资并购的方式把不同资产连接在一起,未来逐步运作成为上市公司。 一旦上市,公司会享有稀缺标的的资本溢价和高估值,后续再通过资本运作,高估值公司买低估值公司,不断把优质资产带进来。
不过,各巨头公司运作时的商业逻辑各有不同。比如,乐视体育是沿用类似于文娱产业中影视版权的模式,即首先通过视频购买来圈用户,把用户圈住后再通过会员付费或周边相关衍生产品的方式实现商业变现;而万达在进行体育产业布局时则是利用自身资本的优势参股并购一些成熟期的体育IP、赛事等,并没有对体育产业进行升级改造。
娱乐工场投资总监宋鹏凯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乐视体育采取的类“影视版权”模式,其弊端是投资时间周期很长,乐视试图将这种模式“移植”到体育产业中还为时尚早;而万达体育虽然在投资并购时的金额很激进,但是其商业逻辑是比较符合其自身实际情况的。“不过,万达并购完国外体育项目后如何与国内市场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是后期面临的最大挑战。”
VC偏爱大众赛事
巨头有巨头的主战场,VC也有VC的如意算盘。作为以财务回报为主要目标的VC来说,它们悄然避开巨头进行其它盘子的布局,除了将少数资金布局在头部项目之外,还会在体育产业中进行更广泛的面上覆盖,多数VC更关注大众赛事和基础训练类项目的投资。例如,目前VC参与投资的Keep、悦跑圈、懂球帝等体育产业明星创业公司都是大众赛事和基础训练类项目。虽然诸多VC机构受资本寒冬的影响,投资已趋于谨慎,但对于体育产业的创业项目出手却十分大方。据《2016体育创业白皮书》数据显示,自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15个月时间内,早期体育创业领域共发生257起融资案例,总金额为174 亿人民币。 其中,真格基金、经纬中国、创新工场、IDG资本等VC机构纷纷加快了体育产业投资步伐。“寒冬并没有影响我们的投资节奏,我们仍十分看好当前体育产业的投资。”一位专注于投资体育产业的VC基金合伙人对记者表示。
《华夏时报》记者查阅IT桔子数据时发现,目前多数体育创业企业仍处于初创阶段,获得天使轮及A轮融资的公司占80%以上,进入B轮及以上的公司数量仅14家。
宋鹏凯表示,国内体育产业仍处于早期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巨头通过投资并购的方式进行国内外的资源整合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而现在国内体育领域中的很多创业公司只是一味追求“互联网+体育”的概念,希望通过先圈用户再在用户身上实现二次变现的模式实现盈利,但这种创业公司未来会发展得非常吃力。“因为体育行业的消费毕竟是体验式消费,与外卖公司的商业逻辑是不同的,希冀采用颠覆性的模式来改造体育产业的想法并不稳妥,体育行业的创业公司应该从用户需求和喜好的角度来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宋鹏凯说。另外,VC在投资初创型项目时,要避免所投项目与巨头发生激烈的市场竞争。竞技体育是巨头的战场,那是不是意味着早期投资机构在该领域中没有机会了?“其实早期投资在一些创新型竞技赛事中还是有机会的,只不过我们选择投资竞技性赛事的比例小一些,更多精力放在大众体育运动类的投资上。”宋鹏凯对记者表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投资官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