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达晨第三位离职合伙人告白:进达晨努力过两次 独到的投资眼光来源于对产业的理解

来源:创投智汇

2016-09-24 10:45

作者:创投智汇

摘要:

投资简单的讲三件事情: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

  千乘资本的英文名是什么?斐波拉契是意大利的一位著名数学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斐波拉契数列是一个线性递增数列,它的特征是: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这个数列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

  我们认为“斐波拉契”包含着一个简单的投资哲学,那就是,当我们对事物的基础一点一滴地认真积累,在坚持足够长时间之后会有超出预想的回报。我后面要讲的故事和千乘资本未来的发展都与此相关。

  一

  先说说我的个人经历:我是1998年底进入华为的。我在华为大部分时间是在华为山东办负责山东移动的销售工作,从客户经理开始干起,一直干了近5年。华为在我身上的烙印很深,我很庆幸走入社会的第一站从这里开始。

  华为的这5年经历让我有机会近距离了解了一个飞速发展、今天已成为国内最优秀企业的早期发展轨迹,这也是我今天做投资时最大的一笔财富。

  在华为的日子,作为年轻人,那绝对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令人终身难忘。记得当时为了运作一个大项目,第一次担当重任的我,曾经有3天3夜没有睡过觉,项目落单后昏睡了1天1夜。

  华为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个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直到今天我还经常去回忆很多细节,去体会这个伟大的企业在他还不怎么伟大的时候具备的成功基因。

  二

  2003年华为提倡内部创业,我也从华为出来开始了第一次创业。为了不跟华为竞争,我们选择了做IT管理软件。我们团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即使用我今天作为投资人的标准来看,也是的。

  我们拥有了创业企业应该具备的最好的条件,但也犯过一个创业企业会犯的所有的错误,包括战略定位、包括合伙人关系、包括市场销售、包括产品和研发。今天当我每次面对创业者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仿佛就是看到昨天的我。

  我非常能够理解创业者,理解创业的不易,理解他们面临的困惑,理解他们可能走出来的成功或失败的轨迹。今天我愿意脱下西装换上牛仔裤,就是我特别愿意找回创业时的那个感觉。

  三

  第一次创业是带着些小小的遗憾离开的。虽然我们一直都很赚钱,但没把公司做大做上市,其实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还有上市这么回事。

  创业结束后休息了半年,转行做创投,我也是从投资ABC开始的。我进达晨是努力过两次的,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顺风顺水做到合伙人。

  第一次是朋友推荐的,当时自视颇高,觉得自己创过业,也是老板,没想到被拒绝了。一直等到一年半后达晨开始第一次社会化招聘,我硬着头皮又递上了简历。我是以达晨当时全国70多个笔试人员中的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到面试环节的,记得面试的时候刘昼董事长说“熊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了”,看到肖总他们满意的眼神,我知道这次有戏了。

  果然,深圳只招一个投资经理,我顺利加入到达晨。从投资经理开始到一年后深圳分公司第一任总经理到5年后达晨司龄最短的合伙人,直到离开,我和达晨的同事们共事了6年半,在这里真心感谢肖总和刘总的栽培和给予我成长的机会。

  四

  从2008年初转行到创投行业,我已经从业9年了。9年来,从投资经理一步步做到国内一流投资机构的合伙人,到现在创立千乘资本,经历过非常多的项目。

  我在达晨的时候做过统计,不算收到商业计划书的,单是和创业者面对面的约谈,我每年最少要见150个以上项目,这个听起来不算太多,但我一般都是到企业方上门拜访的,每个项目平均半天,这还不包括20%的项目会多次交流,10%的项目进入尽调流程。

  我一般不管自己的主投项目还是支持团队成员的主投项目,我都会参与尽调。全面的尽职调查是把控项目投资风险、理解投资价值最好的方式。

  非常幸运的是,在这9年里我投出了一些非常好的项目。有的IPO了,有的还在路上,给公司和投资人带来了非常丰厚的回报。

  前两个月,有篇文章报道了我投资过的两个项目:迅游科技和数据堂,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上网去找相关文章了解一下。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另外三个项目,这其中铁汉生态和兆日科技已经上市了,端点科技是今年初我们刚刚投资的企业,发展得非常好,我觉得它最能体现我们现在的投资风格和方向。

  五

  第一个项目铁汉生态,是我投资生涯中主投的第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投资的成功,对我个人很重要,帮助我建立了对投资能力的信心和基本的投资逻辑框架。铁汉生态是2009年完成投资的,2008年铁汉生态的营业收入是1.5亿人民币,2016年营业收入预计会突破60亿元人民币。8年时间,铁汉的业绩增长近40倍。当然作为投资人我们赚了很多钱,投资的时候估值3亿多,现在差不多200亿市值了,增长了近70倍。

  铁汉生态的主要亮点是做生态修复,模式是做工程,项目制,模式并不是很靓。

  为什么我看好这个项目呢?我的第一个逻辑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前三十年建设成就巨大,但也是生态被破坏最严重的三十年;为可持续发展,未来三十年,中国一定会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而修复的代价远远大于建设时破坏的代价,这个行业的市场是没有天花板的。

  其次,生态修复既包括简单的植被修复和水环境修复,也包括高技术含量的土壤修复和沙漠修复,技术含量很高;特别是政府已出台强制政策,要求所有破土的基建项目预算中,必须包含生态修复的预算,这样一来,铁汉生态的市场是实实在在,而不是所臆想的。

  当时全国做生态修复的企业有4家,3家在深圳、1家在广州,我们都去找过。这几家企业日子都很舒服,但另外3家就想过过小日子,也不认为他们能做大,更没想过走向资本市场。铁汉的创始人刘总是北大毕业的,话不多,但对市场的看法很有见地。我经常开玩笑说铁汉生态虽然也是包工头模式,但北大的包工头比一般的的包工头就不一样。事实上,铁汉2011上市后,原来3家中有2家回头找我投资,但我认为投资的先机已经失去了。

  对铁汉生态的尽调也很有特色,我跟随创始人一起出差,从三亚到南昌,从天津到鄂尔多斯,除了上厕所和睡觉不在一起,其他时间几乎都在一起,包括刘总与各地员工召开的内部会议,和到各地拜访各类客户,前后差不多一个多月时间。铁汉这个项目给我的收获就是:当面临一个不熟悉的行业,怎样去深入地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发展的逻辑和发展的路径,怎样去判断企业的投资价值。

  六

  第二个项目兆日科技的投资也是很有意思的,这个项目是我投过的少数几个不是A/B轮的项目之一。2003和2004年当时最知名的几家美元基金就投资了兆日科技,包括GGV、集富亚洲、Intel Capital等等,但由于兆日选择的技术路线太高大上了,而市场没有如期实现,到2007年公司差点死掉了。

  由于这几家早期投资机构的内部人员换了好几茬,后来接手项目的负责人对项目都已经失去信心和兴趣了。2010年初,其中一家基金到期,需要退出就找到了我们。我第一次见到创始人,聊了足足2个小时,创始人魏总技术出身,但很喜欢京剧,自称商用密码是他的副业,而京剧才是他的本行,很有个性和特点。

  我很奇怪,兆日科技这时的现金流已经变得很好了,账上现金1.2亿,当年盈利2000万,但估值却只有1.9亿。虽然商用密码还不是一个大市场,当时商用密码器渗透率不超过10%,但替代传统印签的趋势在银行客户已经很确定了,特别是市场上所有商用密码器中最重要的芯片都是由兆日科技独家供应的,公司是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

  更特别的是,公司拥有另外一项技术叫纸纹技术,这时候已经开发成功了。纸纹技术是指所有的纸张跟人的手指指纹一样都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纹理,而兆日科技已掌握识别这种纸纹的能力。一旦该技术商用,所有银行支票和单据都可以用纸纹技术来识别,这是对传统印签甚至数字密码技术一次大的颠覆,而且还可以创新地做成服务型的商业模式。一旦实现,公司就不仅仅是一家技术和产品公司,发展潜力无可限量。

  管理层股份不是很高,大约45%左右,创始人33%多一点。由于老股东出让股份有近17%,我提出管理团队能否跟我们一起收购,创始人拒绝了,理由是没钱。特别是在后续尽调过程中,另外一家原机构股东也提出让我们收购,这让我们变得非常小心。

  一般来说原股东不看好,特别是管理层持谨慎的项目,应该特别小心才对。但经过周密的内外部尽调和市场分析,我认为兆日科技的业绩拐点已经出现了,只是那几家机构股东还没觉察到;而管理层因为前几年公司差点死掉了,心有余悸而不敢收购。公司拥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而且财务很规范,完全有机会在国内IPO。所以就继续大胆向公司推荐投资了。

  事实上,现在兆日科技的发展基本印证了我当时的判断,投资后业绩连续三年每年增长100%,这两年纸纹技术也已经开始商用,发展趋势良好。比较戏剧性的是,2015年初,兆日科技创始人魏总个人花了近8000万以市价增持了2%的股份,当时公司市值近40亿,相比2010年我们投资时的1.9亿已涨了20多倍。当然今天兆日科技的市值已增长到70多亿,说明魏总对公司的信心是非常充足的。但当初他不敢和我们一起收购,让我的确好几个晚上没睡着觉。

  七

  投资简单的讲三件事情: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投资阶段最重要的是发现价值,很多投资故事讲如何眼光独到、如何洞察一切,甚至有些搞到相面等玄学一样的东西。

  这9年的投资经历,我的体会是独到的投资眼光首先必须来源于对产业的理解,发现产业的内在逻辑规律,而这不仅仅是指技术等专业化能力,还有对企业运营的理解和经验。

  我的优势是有10年的产业经历,并且自己还创业过5年,把产业的经验和投资的逻辑结合起来,做价值判断会更有一些优势。还有在投资阶段,创业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对于获取创业者的信任和认可非常重要。

  好的案子很多是不缺钱的,但钱和钱是有区别的。企业需要很多资源,但作为创业者最大的需求是,谁能帮助他降低对未来和未知的恐惧,帮助他看清方向、成为他的倾听者,体会创业的酸甜苦辣,和创业者产生共鸣,这才是所有创业者所需要的,也是打动被投企业获得投资机会非常重要的因素。

  八

  第三个想分享的项目是端点科技。这个案例实际上代表了我们现在的投资思路。铁汉生态和兆日科技这两个项目虽然很成功,但项目的获取有一定的偶然性。怎样把偶然性变成必然是我们所有投资人最关心的话题。

  我认为,能不能在对整个细分行业的分析基础上,构建出这个行业的投资价值模型至关重要,这个能力我称之为模型构造力。有了投资模型,按照模型找标的,按图索骥。端点科技就是在这种模式下找到并投资的。

  2015年一整年,我认真地分析了许多传统产业转型互联网成功案例,从中我总结、提炼了传统产业转型互联网成功的三个要素:第一,需要具备产业背景,拥有产业经验和资源;第二,产业互联网不同于消费互联网,要有全业务全渠道的互联网运营能力;但仅有这两点还不够,还必须有强大的IT平台支撑能力。

  当前几乎所有传统企业都意识到需要向互联网转型,但缺乏后两者支撑,所以转型很困难。当然,关于产业互联网,我还有许多思考,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不能详谈,以后有兴趣的话,我们还可以继续深入交流。

  我是做软件出身的,传统的IT软件是金字塔模式,特点是封闭、自上而下、一步到位。而互联网时代的IT平台需要扁平化、开放、快速迭代。传统的ERP软件厂家由于存在既得利益,所以转型很慢,这给了一些新型的IT平台厂家很多市场机会。

  我就按照这个逻辑去市场上寻找,端点在我寻找的当头出现在我的视野,我跟端点创始人赵总一见如故,在办公室谈到天黑都忘了开灯。因为有之前研究基础,对端点的模式和特点比较了解,我非常兴奋,当即承诺一个月内给赵总答复,锁定了这个项目。

  端点的核心团队来自于阿里和东软;是在X86架构上搭建的paas+saas,为大规模、高并发流量商城提供一揽子线上线下系统解决方案。端点的客户质量非常高,几乎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如海尔、国美、万科、岁宝等等;公司业务咨询能力、技术实现能力和客户引导能力都非常强。

  我在尽调它的时候有个小插曲,我有个朋友是万科十几年的供应商,当时端点在跟进万科项目,他们告诉我刚刚接触不久,但应该很快能落单。我的朋友说这家公司不是骗子就是说大话。事实上端点跟万科接触真的很简单,第一次谈需求,第二次答标,第三次就是签合同。跟万科做过生意的人都应该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端点做到了。

  财务方面,公司的现金流非常好。公司今年业绩翻番,小1亿营业收入,利润差不多能达到了创业板上市的申报标准。同时也透露个小秘密,我们投资才半年,公司IPO中介目前都没确定,对软件行业有兴趣的中介朋友也可以跟赵总直接勾兑。

  九

  端点这个案例最好地说明我们已经从碰到好项目去发现其价值,进步到有意识构建投资模型去主动寻找优秀的投资标的。但端点只是千乘资本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构建的诸多模型中结出的第一个硕果。未来,千乘资本还将运用投资模型去寻找更多的优秀投资标的。

  当前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难度非常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基础设施不到位。目前各个产业都存在制造环节不智能、数据难获取,供应链、生产环节、销售环节未打通,数据都是孤岛,没有统一的无缝连接的数据平台,所以互联网运营是无米之炊。

  我经常拿汽车市场的例子来类比:当前,汽车后市场被资本市场所热捧。但我们想想,如果没有汽车的大规模使用哪有汽车后市场,如果没有大量的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哪有汽车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先进的工程机械,靠肩挑背扛怎么可能建得成那么多的高速公路?所以看看资本市场,2006、2007年市场走得最好的是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等工程机械企业,后来才是汽车企业,再后来才是汽车配套企业,我相信汽车后市场未来还会有很大的前途。

  同样的道理,对于产业互联网我们非常看好,而且看好十年乃至二十年,是未来最大的投资方向,但近两年我们投资的重点会更多地投向产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方面,如技术创新类的,包括数据感知层、数据分析层等等,把领先的智能化和人工智能技术与垂直行业应用结合起来。

  比如我们刚刚投资的上海数策,这家企业就是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在汽车行业的典型案例。所以说,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投资,我们对于一些在细分市场重度垂直,把技术创新和行业垂直应用有效结合的模式会更为关注。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投资官立场

推荐:
  • KKR在华成立医院管理平台“仁康投资”,安徽和天医院获得
  • 锦欣生殖获华平投资及信银投资战略领投,红杉中国、药明
  • 华云数据宣布IPO前最后一轮10亿元融资,盈科资本、广发证
  • “金蝶医疗”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中泰仁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