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天使投资人王刚团队Alice张璇:特种兵的识人方法论
在总共三个人的王刚团队,一周工作七天,理性、忙碌和喜欢思考是她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张璇在滴滴出行天使投资人王刚团队。此前在埃森哲做过咨询,可她觉得“那并不是我想要的”;在硅谷创过业,经朋友介绍认识王刚,两人一拍即合,转行做起了投资人。
张璇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获得工科学士和管理工程硕士;在总共三个人的王刚团队,一周工作七天,理性、忙碌和喜欢思考是她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近日,小饭桌邀请张璇聊了聊从创业者到投资人的感触,整理如下:
Q1:做投资人之前在做什么工作?
从大学开始就比较爱折腾,一路到了硅谷做新能源方向的创业项目。硅谷是个创业氛围很浓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一个side project,不创业甚至都觉得不好意思。当时想反正光着脚不怕穿鞋的,也没什么损失,机缘巧合在硅谷开始创业,做了一年半,经朋友介绍认识王刚,一拍即合就转行进入投资行业,现在想来是缘分也是运气。
Q2:做投资人后每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我基本每天7点半起床,去健身房锻炼1小时,9点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10点,留出1小时读书,工作每周七天。同步关注中国和美国的项目,去美国的时候反而会轻松些。
基本全年无休,因为项目多人少。我们目前投了60几个portfolio,包括王刚只有三个人。除了花时间看项目,参与一部分投后,参加所投项目的战略会以及帮他们招人之类的,更重要的还是做研究和深入系统的分析思考。
每天会看3-4家公司,一般每个项目聊1个半小时,尽可能把所有要点和团队情况沟通清楚,剩下的时间做行业研究,根据行业逻辑和商业本质的核心链条对项目作出判断。如果认同这个项目接着会做尽职调查,然后继续推进上会和之后的详细DD到close。我基本上一个月看100个项目,平均投一个项目。
Q3:同时看中美两边的案子有什么体会?
中国和美国市场有很多可以互相借鉴和类比的地方,尤其是在过去两年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高成长性市场给了美国很多改良之后模式的巨大机会。目前,国内市场投得较多的是消费层面的项目,而美国市场相对成熟,已经在看AI、机器人、VR、AR以及社会科学等面向未来的、底层创新驱动的项目了。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未来中国一定也会有这样的趋势。
Q4:王刚团队和其他投资机构有何不同?
我们作为一个小团队,我们崇尚深度思考,洞察本质,站在创业者的角度给与最关键的帮助,获得了创投伙伴的一定认可。我会花大量时间去研究历史上成功和失败的公司的案例,不同行业和类型的公司背后最为核心的运作机制、关键决策的动因和倾向性。比如滴滴出行这类优秀的公司从诞生到现在、从组织到制度和文化各方面都经历了怎么样的演进和迭代路径;悟性只是第一步,面对后期复杂的博弈环境,到了99分决胜负的时候需要非常顶级的、不能有毫厘之差的系统布局,对于整个团队是非常考验的,这个是我们在不断去探索发现并反馈给我们的被投企业的。
但有一个不同,创业者没有公开渠道找到我们,我们也不倾向通过公开渠道找项目,所以案子要么是自己定向找的要么是别人推荐的,这中间有一层信任背书,是一件好事。
假如把渠道全部打开,每天有那么多BP进来,做过多的判断会浪费很多时间。我们宁可做一个沉着冷静的狙击手,重点突击可能更适合我们这样一个小团队。我们就像是特种兵,能上天能入地,什么都能干,什么都得干,必须独挡一面。
Q5:工作强度那么大,你的内驱力是什么?
我非常享受现在做的事情,其实是修炼内心的过程,不会觉得累,但是必须要有个好身体。创业的经历让我能够带着同理心,并且把做投资看做是另一种创业,去帮助更多的人。我们要做的是搭建一个平台,跟改变和影响世界发展的一群顶尖精英一起成长,帮助他们,这些伟大的企业家将来会成为引领这个时代发展最有影响力的一股力量,他们反过来也会成就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
Q6:看项目时,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如果是早期公司,最重要的还是看人,我们致力于寻找最伟大的CEO。像钢铁侠 Elon Mask这种偏执且极致的人当之无愧,站在人类文明的角度、用最本质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么强大的人简直就是逆天的,是在挑战人类自然的规律。我在看人时有几个维度:
一.格局。创始人想做多大的事情,能够承载多大的筹码,能否站在更高维度看待创业,做一个能够跨越时代,创造价值,基业长青的企业。
二.洞察力。创始人对行业格局和市场动态变化的深度思考能力,能不能洞察行业和人性最本质最底层的东西,而且你会发现往往是相同的。
三.领导力。创始人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无论公司还是行业总有起起伏伏,总能够吸引和承载更优秀的创业伙伴,并且能够形成合力实现目标。
四.视野。创始人的“带宽”要足够,最好有全球化视野和跨界思维。在世界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以上说的是最核心的,当然这个人还要聪明通透、触类旁通、坚韧执着。如果创始人足够厉害的话,方向甚至是可以调的。人是最低标准,也是最高标准。我们在选人时极为苛刻,这和王刚团队的投资风格也有关系,我们希望少出牌,但是看准了就要下重注,然后伴随他们一路成长。
Q7:你今年会关注什么方向?
一.企业服务。因为中国企业服务底层架构搭的不够好,这个方向的潜力还没有爆发出来,所以这是一个大趋势;而且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等有待培训尚未成熟,所以机会会来。
二.消费升级。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放缓,但85后进入社会以后,这群人对生活的品质要求较高,与上一代人不同,他们的需求是愉悦自我,同时显出逼格。几十年前的日本和美国也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到丰富再到极大丰富,最终促进了民族品牌崛起。
三.日益突出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医疗和教育问题,比如资源分配不均,人口老龄化等,我们需要更多的科技手段来改变这些大行业,也是大的产业机会。
四.面向未来的新技术。底层的创新中国和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生物信息、人工智能、VR、AR这个市场巨大,未来有可能一下就打开局面。我在国外看到过很多前瞻性、面向未来的有趣公司,让我非常敬畏,这也是让我最兴奋和最有成就感去做投资的驱动力之一。
Q8:王刚对你的影响?
王刚是我入行的引路人,是非常难得的导师。他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的非常有智慧的人,不只是智商高,他的段位、情商和对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非常超群。王刚有句话我非常认可,“我投你不只是投你这个deal,我是在投和你一辈子的关系。”他的投资风格不是覆盖面,而是有的放矢的去支持最优秀的企业家和长期真正创造内生价值的企业。和时间做朋友、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是王刚给我做大的影响。
入行时间越长越对这个行业敬畏,同时又充满对于未来的好奇和期待,我个人比较有危机感,因为总有那么多更聪明更勤奋的人在拼搏,经常看到各种企业家和同行清晨一直工作到午夜,就会充满动力和热情。
我们觉得做投资有几个标准:第一,要有眼力,也就是洞察力;第二,要有心力;第三,要有耐力,这是一个长跑,要放眼看20年,30年,甚至100年。
Q9:平常喜欢做什么?
每天会看书,以传记为主。我把孙正义的书看了很多遍,还有任正非、稻盛和夫的书也非常推荐。放松时也会在YouTube上搜很多演讲视频来看。
书能够教给人系统的逻辑,形成独立思考的框架体系,并且在书里面能够和各个时代的伟人学习;演讲能够在更丰富的维度激发思维、提升格局。希望通过那些深度思考的伟人引导,不断修炼,逐步成为更加智慧的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投资官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