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鹏:人工智能让人类从“劳动”变为“创造”
沈南鹏还认为,在逻辑常识、创新能力、人文关怀等方面,人工智能还远远无法替代人类。
2018年8月22日上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今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联合举办“投资人力资本,拥抱人工智能:中国未来就业的挑战与应对”报告发布暨课题研讨会。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一部副主任、第74届雨果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出席大会并做精彩发言。
沈南鹏:人工智能和人脑智能将相辅相成,实现共生
沈南鹏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落地越来越成熟,以及当前全球人口和社会结构出现的新特点,诸如老龄化速度加快等等问题,沈南鹏分享了他的一些思考和预见:
一方面,人工智能会在特定的场景内,比如工厂流水线、安保、疾病诊断等方面,通过成千上万次的训练,在大数据算法的赋能下,逐渐超越人类,替代人类完成绝大多数重复性、机械性的繁琐工作。
再比如在肺癌筛查方面,每个医生每天平均看200-300张片子,80%的时间用在做重复的节点识别工作。红杉中国投资的推想医疗,运用AI技术辅助全世界的医生,每天诊断超过20000例病人肺部影像,正在成为医生的好帮手。
另一方面,在逻辑常识、创新能力、人文关怀等方面,人工智能还远远无法替代人类。而从低技能工作中抽身而出的人类,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从事创造性工作。
由此看来,人工智能带来的将是人类双手和大脑的又一次大解放。工作的意义将真正从“劳动”变为“创造”,更多的头脑将用来思考科技创新的新“燃点”,发现文化艺术的新“燃点”,以及致力于深化对整个世界的人文关怀。人工智能和人脑智能将相辅相成,实现共生。
郝景芳: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取代和威胁真实存在,但没必要夸大
郝景芳
第74届雨果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
人工智能给全社会全人类带来的是威胁、挑战还是机遇呢?郝景芳认为,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取代和威胁是真实存在的,但也没必要夸大。“机器换人不会使得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大幅度减少,厂家虽然减少了流水线工人,但他们又会建立研发中心等机构,而这些方面的人才是匮乏的。”
郝景芳介绍,“人工智能的机遇是总体性的,因为很多科幻作者总喜欢把人类和人工智能放对抗性位置,觉得人工智能一出现人类全体都要受到威胁。”她认为,作为务实的经济学者,我们要看到其实科技进步始终给人类带来的是机遇大过威胁。人工智能这次新的科技革命也不例外,其实会给全社会、全人类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更舒适的生活、更便捷的经济环境等等。
所以,郝景芳表示,其实我们不需要从整体上恐惧人工智能的到来,但是这里确实有实实在在的结构性挑战,人工智能整体给人类虽然带来好处,但是是给其中一部分人带来更多的好处和机遇,可能给另一部分人带来挑战。
同时,郝景芳还特别提到,要对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和农民工群体给予更多的重视,他们的教育质量和层次将决定了未来这一庞大群体是否能跟上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防止出现大量产业工人就业困难以及大量数字人才无法得到满足的结构性问题。
以下为沈南鹏发言精编
尊敬的隆国强副主任、张义珍副部长、鲁昕副主任、卢迈秘书长,尊敬的各位企业家、学者和媒体朋友:
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参加“投资人力资本,拥抱人工智能:中国未来就业的挑战与应对”报告发布暨课题研讨会。首先,我代表红杉中国,对会议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会议的领导、嘉宾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话题,一方面非常前瞻,谈的是处在科技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另一方面又非常古老,谈的是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十分关心的就业,也就是“饭碗”问题。
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话题呢?我看今天大家的注意力都被我身边的这个机器人吸引过去了。近几年来,机器人的发展突飞猛进,这背后是语音识别、大数据算法、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是积累了几年、十几年的技术成果。未来,还会出现更多、更智能的机器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随处可见。
机器人的常态化应用,肯定是件了不起的事,能够给人类帮上不小的忙。它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甚至会带来整个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无隐忧,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不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人本身的冲击:工人会不会大量失业?贫富差距会不会因此变得悬殊?人类会不会真的沦为机器人的奴隶?
另外,我们还需要思考的是,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作为追赶者,能否借助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实现弯道超车,打破既定的国际产业和技术格局?
过去几年,红杉资本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进行探索和布局,系统投资了一批领军企业。应该说,我们在这个领域是有所理解,有一定积累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无法对前面这些问题给出准确答案。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拜会卢迈秘书长,结果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就这些问题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我们相信,这将是一件十分有价值的事情。就红杉而言,我们可以把多年的行业经验和积累贡献出来,提供一个观察的角度、一个行动的思路和一个发展的方向。
过去一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课题组的同事们进行了艰苦而高效的工作,最终有了这份研究报告的问世。
对于人工智能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就业,对未来人力资本的发展会产生多大影响,现在有很多讨论的声音,在获得这份报告的过程中,我有些思考和预见想分享给大家。
一方面,人工智能会在特定的场景内,比如工厂流水线、安保、疾病诊断等方面,通过成千上万次的训练,在大数据算法的赋能下,逐渐超越人类,替代人类完成绝大多数重复性、机械性的繁琐工作。
比如在肺癌筛查方面,每个医生每天平均看200-300张片子,80%的时间用在做重复的节点识别工作。红杉中国投资的推想医疗,运用AI技术辅助全世界的医生,每天诊断超过20000例病人肺部影像,正在成为医生的好帮手。
另一方面,在逻辑常识、创新能力、人文关怀等方面,人工智能还远远无法替代人类。而从低技能工作中抽身而出的人类,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从事创造性工作。
由此看来,人工智能带来的将是人类双手和大脑的又一次大解放。工作的意义将真正从“劳动”变为“创造”,更多的头脑将用来思考科技创新的新“燃点”,发现文化艺术的新“燃点”,以及致力于深化对整个世界的人文关怀。人工智能和人脑智能将相辅相成,实现共生。
今天,我们处在人工智能大变革的前夜,惟有主动拥抱变化,抓住人工智能创造的巨大红利,同时未雨绸缪,应对好人工智能带来的难题和挑战。
如何提前让整个中国社会,尤其是人才培育体系做好充分准备,让我们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模式,以及劳动力结构适应人工智能即将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变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这本研究报告的题中之义。
卢迈秘书长、全体课题组成员、以及为研究报告提供支持的单位和个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辛勤的劳动。你们高质量的工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和中国未来就业开辟了更广阔的视野,勾勒出有章可循的行动方案。所以,最后请允许我代表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向你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谢谢大家!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投资官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