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野蛮生长中遭身份尴尬 网络互助公司有没有“切保险行业蛋糕”?

来源:中国企业家

2016-06-29 20:36

作者:胡坤

摘要:

处于野蛮生长初期的互助保险行业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不到一年时间内已诞生了十多家公司...

  沈鹏不太好意思邀请我们参观他的公司。

  他两个月前创办的水滴互助“蜗居”于北京望京SOHO12层的一个角落里,20多名员工将100平米左右的办公区域挤得满满当当的。他自己也和其他员工挤在一起,甚至连名片都没有印。

  不过,沈鹏并非无名之辈。他曾是美团的第十号员工,美团外卖团队的全国业务负责人。在他宣布离职创业后的头三天里,很多投资机构的代表连他的创业方向都不知道,就上门来表示要投他。最后,他获得了由高榕资本、IDG、腾讯、徐小平等共同投资的5000万元天使投资。

  沈鹏是中国网络互助领域里新加入的拓荒者。所谓网络互助,通俗讲就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以互相帮助、共摊风险、共享收益为目的,会员缴纳的保费汇聚成风险保障资金池,当灾害损失发生时则用这笔资金对会员进行弥补的互保行为。

  在国外,从事这种网络互助的公司被称之为互助保险公司,但在中国,这些公司要么称自己为互助社群,要么称自己为互助平台,很少自称为互助保险公司。

  这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尽管沈鹏一再强调,互助保险只是传统保险业务的补充。但眼下,传统的保险公司正一旁不安地注视着这些网络互助公司的一举一动,担心其抢了自己的饭碗。而保监会作为保险行业的监管者,也准备将互助保险纳入监管之下。

  6月22日,保监会批准首批信美相互保险社、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和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三家相互保险社试点,其中一张是寿险,两张为财险。

  在沈鹏看来,在国外相互保险与互助保险意思相同,他也表示自己公司已经向保监会递交了互助保险的牌照申请。

  互联网巨头也纷纷进驻这个行业,在腾讯、美团投资了水滴互助后,首批获得批准的三张相互保险牌照中,就出现了蚂蚁金服的身影。获得牌照的信美人寿就是由蚂蚁金服等9家企业发起设立的,主要针对长期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业务。

  处于野蛮生长初期的互助保险行业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不到一年时间内已诞生了十多家公司。在政策的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在黑与白交织的阴影之地,这些拓荒者们在畅想着绚烂多彩的未来。

  「 拓荒 」

  沈鹏在美团待了7年,碰见过好多次针对同事的捐款,仅在2015年的第四季度就碰到了3次。其中一次是一位同事得了肝癌,人力资源部组织大家为其捐款。沈鹏捐款之后,听到身边一位同事嘀咕了一句:“老这样捐款也不是个办法呀!”

  最近的一次,是美团外卖团队一名员工的父亲患上了重病,急需救助资金,但这名员工写的求助文案太差,效果不好。作为外卖业务团队的负责人,沈鹏不得不出手帮忙,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呼吁大家捐款,才凑够了钱。

  这两件事给了沈鹏很大的触动。他一方面认识到,如果一个人不会煽情,即使真的得了重病需要帮助,恐怕也不能得偿所愿。而另一方面,从捐款者的角度来说,其捐款热情肯定是会逐步衰减的,捐款这种模式也确实不是长久之计。找到一种更高效的方式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得到帮助,他说这是他创办水滴互助的初衷。

  事实上,所有进入这个行业的创业者都发现了这一点,那就是传统的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在市场上留下了巨大的空白。

  一般来说,50岁以上的人群是得不到传统保险公司的保障的,还有一些自身健康有问题的人群,即使通过了保险公司的审核买到了保险,但在最后的理赔阶段也往往会出现纠纷。此外,许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收入有限,不想费钱费力地去买商业保险,他们认为自己年轻、身体棒,不会患上什么重大疾病。不过,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眼下可能是各家从事健康险的保险公司最艰难的时刻。随着空气质量越来越差,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重大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在提高,保险公司的精算师们运用传统的精算方法,可能很难再对保险产品准确定价,其通行的做法是“宁高勿低”,就是往高里定价,这进一步拉低了传统商业保险产品的性价比。也正是这种情况,给这些网络互助公司带来了机会,而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支付的发展又放大了这种机会。

  夸克联盟在这个行业里成立相对较早,其创始人翟亮此前一直在为保险公司提供软件服务。他很早就注意到保险公司所面临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销售费用居高不下。在一款传统保险产品里,用户支付的保险费中的大部分可能都是销售成本,只有一小部分被用到了用户保障上。而随着互联网的到来,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瓶颈都被打破,因而“可以尝试一种更高效、更低价的保障方式”,那就是网络互助保险。

  IDG副总裁王辛是水滴互助的投资者之一,他关注互助保险已经很长时间了。“中国的互助保险还处在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他说。

  在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的保险市场上,互助保险所占的比例超过40%。但在中国,基于互联网的这种互助模式才刚刚起步,目前市场上真正在从事互助保险业务的公司不过十几家,他们的具体业务模式基本一致,都是用户在交纳9元钱的入会费之后正式加入某一计划,在经历了180天的观察期之后,如果患上计划里规定的重大疾病,就可以提出申请,最高可获得30万元的互助金。

  眼下,这些初生的互助保险公司面临最迫切的问题不是盈利,而是政策的监管。

  一位互助保险公司的负责人私下里表示,互助保险公司其实就是小型的保险公司。从前端的揽客到后端的核赔、理赔,这些公司拥有和传统保险公司一样的管理链条。但因为缺乏相关的牌照,所以很多网络互助公司或互助保险公司不敢对外承认自己是互助保险公司。

  「 身份 」

  翟亮的夸克联盟已经被保监会两次“点名”了。

  第一次,保监会发文指出“XX联盟”等互助计划的经营主体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互助计划也并非保险产品,意在为消费者警示风险。第二次则是因为夸克联盟推出了一款和车险相关的互助计划——“夸克驾车风险互助计划”,保监会对此明确表示,夸克联盟是在“变相经营保险产品”,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风险极大。

  “这件事的影响挺大,还上了中国政府网。”翟亮对《中国企业家》记者提起这件事时语气平静。事实上,夸克联盟事后并没有将这款“惹祸”的互助计划下架,只是删改了其中涉及保险的词汇。

  但是,整个行业都被这次点名吓了一跳。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夸克联盟“走得有些过了”。眼下,大多数互助保险公司推出的都是健康医疗方面的计划,覆盖的还是传统保险公司所没有覆盖到的空白区域。而夸克联盟推出的车险互助计划,则有些不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就有些“切保险公司蛋糕”的意思了,这就无怪乎保险公司紧张、保监会“震怒”了。

  事情还没完。在因车险互助计划被点名之后,夸克联盟随后在自己的网站上发表声明,称“夸克联盟为网络互助平台,不是商业保险!”此举更是让整个行业都将心提到嗓子眼上了。“你说你去惹保监会干什么?”一位业内人士这样私下抱怨。

  夸克联盟自有其道理:只要自己不是商业保险,保监会作为保险行业的监管者,就自然管不到自己的头上。正是基于此,行业内的创业者们无不纷纷撇清自己和保险行业的关系。

  沈鹏认为,传统的商业保险是做生意,是一笔一笔的买卖,本质上是在和用户做对赌,而网络互助具有公益的色彩,“在‘道’的层面比商业保险更高”。17互助创始人高竞也表示,网络互助只是商业保险的补充和完善,而不是颠覆和替代。在杭州,高竞创办的17互助仅比水滴互助晚一周上线。高竞的履历也很显赫,曾在阿里巴巴任职十多年,是早期阿里金融的创始人。在高竞看来,17互助做的是网络互助业务,不是互助保险。

  翟亮研究过国外的互助保险模式,他发现国内的网络互助和国外的互助保险有很大不同。在国外,互助保险公司由众多会员组成和持有,也就是说会员和公司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而在国内,网络互助公司和会员之间并没有甲方乙方的关系,平台只是监督、服务会员,如果说有甲方乙方的关系,那也只存在于会员之间。

  不管网络互助公司们怎么说,传统保险公司依然保持警惕,但翟亮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传统保险公司的员工们忧心忡忡,担心网络互助抢了自己的饭碗;但另一方面,他认识的不少保险公司员工都在偷偷加入网络互助计划。“在传统保险公司里要买到30万元的保障,怎么也得花几千元,但在我们这里只要花9块钱就能买到这样的保障,越是懂行的人越抵制不了这个诱惑。”他说。

  保监会早就注意到了这个市场。早在2015年1月,保监会就出台了《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这份文件规定,“相互保险组织应当经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家网络互助公司在成立之前会到保监会登记、注册或者备案。

  尽管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保险公司,不愿意接受保监会的管理,但各个网络互助公司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他们手里确实拥有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资金池。这些资金池的存在,正是从监管部门到普通用户质疑他们的源头所在——谁能保证这些公司不滥用资金池里的资金呢?

  按照金融行业的通行做法,这些资金池里的资金会由银行来进行全面托管。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家网络互助公司和银行达成过真正的托管协议,主要是因为银行不愿意“趟这趟浑水”。毕竟,为一家公司的资金池进行托管,基本上就等同于为这家公司的信誉做背书,在如今这么多的P2P公司跑路的情况下,没有哪家银行愿意这样“玩火”。

  眼下,这些互助保险或网络互助公司一边在和银行“沟通”,一边在想其他的办法。沈鹏正在联系一些公募基金,希望能将资金“锁死”在这些基金里。高竞的做法则是向用户定期公开公司在银行的资金专户,让用户来监控公司。

  面对目前这种身份尴尬的现状,网络互助公司们不无焦虑。沈鹏希望保监会能召集行业内的主要公司“谈一谈”,互相沟通下情况。

  相比之下作为局外人的王辛反而更加乐观,他认为只要网络互助这个新生事物确实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用户和社会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就肯定会得到政府的鼓励和引导,相关的政策就一定会明确其地位”。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投资官立场

推荐:
  • 俞敏洪:静思出高人,忙碌做奴才
  • 雷军的辉煌履历,从金山到YY、小米、顺为资本…当了一圈
  • 任正非:华为现在录用一个员工,就像选一个内衣模特一样
  • 创业企业如何赢得客户、击败竞品、搞定投资人? 这次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