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潘石屹:因为饥饿两个妹妹送了人 1年后我徒步20里又给背了回来

来源:华商韬略

2016-06-03 23:36

作者:蒋皓

摘要:

“找了一户有奶羊的农民家,就送过去了。”潘石屹回忆...

  “用野草和玉米养了几只鸡,每天都能下几个鸡蛋。种了几畦韭菜,现在已经可以吃了。韭菜和鸡蛋做了馅饼。上山采了一些野菜,随手釆了一些野花。”这是潘石屹近期在微博上直播的“长城脚下的公社”的生活,透着乡村野趣和采菊东篱下的士大夫境界。表面上看,他在公社里过着闲云野鹤的归隐生活,但潘石屹心底应该有更入世的抱负。

  标志性的黑框眼镜和微笑,潘石屹可以说是地产商人中最有书卷气的那一个,尽管学历普通,但他始终保持着读书人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近距离接近潘石屹,会发现他天性敏感,有细腻丰富的想象力,思维独树一帜充满原创的元素。作为商人,他对机遇有着超乎常人的嗅觉,也比较能准确地抓住机遇,变成自己兜里的财富。

  潘石屹是中国西北、北方商人的代表,也是知识分子南下掘金潮中最具内涵的典型——头脑里装着乌托邦的理想,内心彭拜着对金钱和成功的强烈欲望。骨子里有冒险精神,行事又极其谨慎,在历史车轮的洗礼中,这些60后身上有太多挥之不去的特定时代烙印,也是今天这些90后创业小青年所不能理解的。

  比如在幼年时期经历文革的荒诞;高考制恢复后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进入上升阶层通道;壮年正是生龙活虎干事业的时候,恰逢改革开放的春风雨露,“不安分者”得以抓住机遇,如平地风雷般发家致富。

  所以,草根的崛起或逆袭,从来就不是长出了会飞的翅膀,而是幸运地踩住了时代的风火轮。

  摘下商人的面具后,他们又回归到知识分子的本原,喜欢安安静静地躲进书斋里修身养心,有自发自觉的精神层面的强烈追求。物质上的极度匮乏一旦得到满足,就会转向寻求人生的真理。并且,在信仰的道路上不满足于心灵鸡汤的舒适,而是追求更高的无我、忘我的境界。

  比如潘石屹微博签名上的自勉——“永葆一颗纯洁、仁慈和意气风发的心”,有点往圣人贤达靠近的意思。如何达到超凡脱俗呢?“圣人与凡人有许多不同,但凡人要想脱俗,有一条是必须的,那就是坚持每天晨读,朗诵神圣的书简。”

  草根创富史

  长城脚下的公社,这个8平方公里的幽静美丽山谷是潘石屹的“官邸”。2016年春,一场30公里越野比赛在蜿蜒的长城美景中进行着,起点始于长城脚下的公社,沿途山花烂漫充满了大自然的原始气息,潘石屹也在跑步的队伍中。这些年,除了读书,他每天积极锻炼身体,把健康放在重要位置。

  虎,山中之王。从秦岭横空出世、如今归隐于京城的崇山峻岭之中的潘石屹,小名叫“小虎”。虎善跃,身手矫健地跃过沟沟坎坎并非难事,难的是在人生的每个关键性节点,都能准确地把握历史性机遇而“腾跃”。

  在这场人生马拉松中,潘石屹回忆起几个重要节点:

  ——1963年,他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潘集村。父亲被打成“右派”,爷爷曾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国民党军官。1977年秋天,其父获平反。

  ——1978年恢复高考,潘石屹通过勤学苦读考上大学,走出了贫瘠荒凉的甘肃山区。毕业后分配到了国家石油部管道局,从小饱受饥馑之苦,如今吃上了“皇粮”,这一跃可谓“鲤鱼跃龙门”。

  ——然而蛰伏在“龙门”里的潘石屹仍不满足。1987年市场经济的浪潮涌动大江南北,潘石屹感受到了这种潮涌的力量,跃跃欲试地想下海。紧接着邓小平南巡讲话,海南建经济特区,他义无反顾地跃出了龙门。

  这一扑腾就是近三十年的创业史。

  ——1987年,辞职到深圳、海南。1990年,同冯仑、王功权、张民耕在海南省合伙成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1991年8月,成立万通公司。1992年,挥师北上,创建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与张欣喜结连理,共同创立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2007年,SOHO中国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2014年,SOHO中国基金会向哈佛、耶鲁各捐了1500万美金,资助中国的贫困大学生。

  耕读世家的传承

  从北京出发,穿过广袤的华北平原,渡过黄河,越过八百里秦川,走进黄土高坡,翻过秦岭,就到了潘石屹的老家甘肃天水。

  被西北的厚土孕育而生的潘石屹是个道地的“土鳖”。在中国文化里,“土”是根本,是“厚德载物”,是家族绵延百年的精神载体。潘家祖上在天水一带是读书人家,祖屋后门门楣挂着“耕读第”的匾额。耕读世家的耳濡目染让这个农家子弟身上有着迥异于普通商贾的超凡脱俗。

  “我太爷爷是读书人;我爷爷是秀才;我父亲上过黄埔军校;我考上了大学;潘石屹也上过大学。我们家是读书人家,没有断代,传承下来了。”潘石屹的父亲潘诗麟说。父亲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曾在清水县现政府就职。母亲是清水县里的一名老师。“小时候家里读书气氛特别重,别的小孩家就没有。我看书的习惯也是从小养成的,受益了一辈子。”潘石屹说。

  而在当时,物质上的贫瘠却让整个家庭的生存陷入了绝境。因为饥饿,两个妹妹送了人。“找了一户有奶羊的农民家,就送过去了。”潘石屹回忆。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妈妈说,昨天晚上我梦见你妹妹了,在喂猪,结果猪很大,你妹妹身上花棉袄上全是猪食……就这个心理啊,很难承受得了。”一年以后,倔强的潘石屹独自一人徒步20里路,又把妹妹从大山外背回了家,那年他十岁。

  小时候家里唯一的财产就是两头猪。“记得有一年,狼把我们家的猪给叼上了”,狼被赶走后发现猪脸被狼叼走了一半,“猪就紧紧地挤着我,因为天天喂这个猪是我的任务,跟我有感情了。”如今在前卫的SOHO现代宫殿里,随处可见憨态可掬的农村肥猪雕塑,足以见证潘石屹对猪的眷念之深。

  除了喂猪这个主要任务,他还暗暗发奋读书,只求以后可以不喂猪,走出山里去看外面的花花世界。但外面的世界就有没有比狼更危险的事物?后来那些兽欲熏心的人类不比野狼更可怕么?当时的他没有概念,只是憧憬着不可预知的未来。

  于是,狼把猪脸咬坏的恐惧转化成更强大的读书动力,以逃脱这原始野蛮之地。书是文明的火种,照亮了他的梦想。在狗吠狼嚎中,乡野的山里回响着潘石屹日复一日的读书声。14岁的他在一张考试卷子上悄悄地更名为“石屹”,希望自己的未来亦如磐石般坚韧。

  一次创业,瞎折腾的燃情岁月

  1977年,父亲潘诗麟得到平反,一辆解放牌卡车把全家拉进了县城,生活有了改善。潘石屹开始全身心投入读书,那时候的他“学习好,老是班上第一名。”

  1979年,他考入兰州培黎中专,两年后被中国石油管道学院录取,成了一名大学生。1984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廊坊的石油部工作,捧上了铁饭碗。

  奋斗到此,寒门子弟苦读入仕的故事本该划上圆满句号了。但潘石屹的故事才刚开了头,那个“考第一名”、在单位跻身“第三梯队”培养的年轻人,由于天资异秉的内在动能,难以满足平庸现状,渴望以一种更卓越的方式实现自身价值。

  更大的历史性机遇正召唤着他。1987年,潘石屹从北京国家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辞职,毅然南下掘金。在边关检查站,潘石屹花了50元找人带路,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狗洞爬到了对面的深圳。这个情节后来记忆犹新,仿佛某种仪式,通往财富梦想的道路就是这样从一个狗洞颇有戏剧性地开始了。

  这个体制内“自我下放”的年轻人,在深圳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去建筑工地上干苦力搬砖。做了几年办公室的他,没有任何骄气和娇气,干起活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恐怕得益于童年苦难经历的磨砺。

  后来在朝外SOHO,潘石屹办公室的楼梯顶端,挂着一幅他亲自拍摄的、工地上农民工兄弟打饭的照片,以示自己不忘初心。这些农民工兄弟是他曾经的真实写照。

  网传一个叫李勇的工友至今还认得潘石屹。20多年前,他们一起走深圳、闯海南,一起挑过红砖、抬过预制板,同吃盒饭,同喝一瓶矿泉水,是一对共患难的“苦友”。时过境迁,李勇仍辗转各地打工,潘石屹却成了大老板。故事的真实性难以考究,但命运的悬殊却令人唏嘘。

  即使在工地艰苦的打工环境中,一有闲暇,潘石屹就席地盘腿而坐,保持办公室时的阅读习惯。这种勤勉与善思,不是普通打工仔能够达到的。当他从报纸上得知海南省成了最大的经济特区时,敏感地觉察到了海南所蕴育的空前财富机遇。

  漂泊海南的征途中,潘石屹与同样漂泊的冯仑、王功权等人成了创业挚友。这六个性格鲜明、各有所长的男人后来有一个雅号叫“万通六君子”,冯仑曾描述了他们的因缘际会,“1988年,我先认识了王启富和易小迪,通过王启富又认识了王功权,但还不熟悉潘石屹,后来王启富和易小迪与潘石屹也打过一些交道。”这六个人相识、相知到共谋创业,是偶然也是必然,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不甘于囿于传统体制的束缚,都有想干大事的梦想和抱负,经常在一起畅谈人生和理想,在思想上形成了很成熟的合作基础。

  1990年,万通的前身—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成立,开始了披荆斩棘的江湖征战。1992年初潘石屹加入了公司,并负责第一单房地产业务的销售,冯仑在日后回忆:“他的销售才能在那个时候就显现了。”在“任贤举能”方面,王功权是万通最大胆、最无私的一个领导,对潘石屹的才华颇为欣赏,一手将进步神速的潘石屹“提拔”了起来,从财务中心主任到副总裁、常务副总裁,最后干脆让他来坐自己总经理的交椅。王功权说:“潘石屹的上进心和学习能力特别强,对于他要不停地提升,否则他的才华就会被埋没。”

  1992年,通过运作海口“九都别墅”项目,“农高投”赚得了“第一桶金”。“钱到账后的第一件事,是花了两毛钱买一份《海南日报》,证明这钱真可以流通了,我心里面才踏实了,就觉得跟做梦似的。”潘石屹说,书生意气溢于言表。当时,以冯仑为首还写了一篇名为《披荆斩棘,共赴未来》的“煽情”文章,将他们自己描写为立志实业报国的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指明做企业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当代中国知识青年探寻报国道路。

  1991年,海南经济遭遇寒潮,大批的淘金者选择撤离,也有搁浅在沙滩上动弹不了的。万通这群年轻人最终能在海南的那场泡沫里提前脱身,得益于潘石屹敏感的嗅觉。这种敏锐的嗅觉并非潘石屹异禀惊人,而是靠日常的知识积累和科学的思维训练厚积薄发的结果。

  在深圳、海南谋生创业之余,潘石屹没有忘记耕读世家的“根本”,一有机会就拼命读书。“只有进入学习的状态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知识的缺乏,人就会变得谦虚。不在学习状态的人就会自已为是。”当房管局的人将一本厚厚的报建、在建、建成的楼房资料扔给他们时,数学很好的潘石屹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记住了所有的建筑总量的数据,出门便去查阅《海南日报》里的海南本地人口数量。最后计算出的结论让他们深感情况不妙——海南的人均建筑面积将达到50平米,而那时的北京,这个数据也不过7平米。于是,团队果断做出“撤退”决定,挥师北上,转战北京。

  1993年6月,由万通集团投资并以定向募集方式发起组建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实收资本金8亿元人民币,成为北京最早成立的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大型股份制企业。同年,万通在北京开发了“新世界广场”项目,奠定了两个地产大佬冯仑和潘石屹的“江湖地位”。再回北方,潘石屹已然站上了名利的高点,开始不断给北京增添地标性建筑。

  2007年,他曾经的工友李勇,在建国门外的SOHO工地上听说老板是潘石屹,内心顿起波澜。在打工仔李勇眼里,潘石屹是个有本事的人,敢折腾、能折腾,是一个必成大事的人。他能看到的是潘石屹有胆魄、有谋略的一面,这是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有的。但他看不到的恰恰才是最本质的、最具有决定性的一面——那就是潘石屹作为一个书生的理想和抱负,这是少数人才具有的特质。

  “最强大脑”夫妻档

  如果说在万通的成功是因为友谊,SOHO中国的成功则与婚姻有关。1994年,经张维迎介绍,潘石屹结识了在华尔街高盛银行工作正在内地寻找投资对象的张欣,仿佛久别重逢的会师,两个不同的命运体开始合轨。1995年,潘石屹和张欣联手创建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前身为北京红石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两人以极高的效率恋爱、结婚,后并肩携手创业,成为通过自身的学养、才智创造财富的中国新生代企业家典型。

  潘石屹追张欣的第一句话就是,“香港的天地书局在哪里?”,企图以此拉近两人距离,其书生憨气溢于言表。他一眼就认准了张欣“像我老婆”,而这位女华尔街精英,也对这个充满了原创性的“土鳖”兴趣盎然,觉的这个男人“挺可爱的”,她被书生潘石屹身上那种独特的“东方式的智慧”和“道”所吸引虏获。婚后的潘石屹收获的不仅是一个贤妻,也是最厉害的事业伙伴。“是张欣塑造了今天的我”,他言简意赅地表达爱意。

  这对“海龟加土鳖”,不仅是资本加实业的组合,更有着最深层的精神上的契合。一个是白手起家、初崭锋芒的地产大亨,从工地搬砖开始身价飙升至亿;一个是女工,升阶之路历经工厂蓝领、写字楼白领、华尔街金领。如今掌控SOHO帅印,达到了“积圭步、致千里”的成功。

  创业最初是痛苦的磨合,主要是洋海龟的水土不服,以及土鳖的倔与抠。张欣是剑桥硕士,西方的一切思维方式都源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而潘石屹喜欢的老子则更追求自然、平衡、融合、天人合一、万物相通。

  2003年后,潘张二人的分工形成了高度的默契,“对两人最准确定义应该是,张欣代表一个人的理性,潘石屹代表一个人的感性。”一切关系到资金的事情,比如销售、推广、谈判,都由潘石屹负责,而建筑设计、施工、内部管理,则交由张欣一手打理。

  组合势能是显而易见的,海龟+土鳖组合牌威力一旦爆发则令人瞩目。潘石屹把握住了一些关键性的机遇,公司的销售额远超当时的竞争对手,包括万通。张欣对建筑独特的眼光也赢得了市场的青睐,1997年推出私人别墅——“山语间”广受好评,这启迪了她,“能不能做一百个山语间?”长城脚下的公社的灵感诞生了,凭借这个大手笔张欣斩获了2002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艺术推动大奖。同期,博鳌蓝色海岸115栋别墅交付使用,这一项目位于海南省博鳌镇,潘石屹又回到了海南。2003年,建外SOHO以总销售额24.13亿名列北京房地产十大热销楼盘排行榜榜首。

  2007年,SOHO中国以24.4亿元收购两个项目,并分别命名为“光华路SOHO 2”和“SOHO北京公馆”。潘张默契领导之下的SOHO中国正成为北京最大的地产开发商。2004年之后,由于对土地市场过分谨慎的判断,潘石屹错过了几次土地交易,之后在土地价格暴涨的三年里没有获得任何土地,来自资金和持续发展的压力严重影响着SOHO中国的前景。此时低调潜身多年的张欣恢复了华尔街投资家的本色,2007年初亲自启动SOHO中国的IPO之旅。在海外14天的路演里,张欣承担了比潘石屹更重要的角色,最终成功募集150多亿港币。

  2007年10月8日,SOHO中国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潘石屹和张欣所持股份的市值一度达到317.45亿港元,由此跻身中国富豪榜前列。这对夫妻档品尝到了耕耘之后收获果实的初步喜悦。

  2008年5月SOHO中国以22亿元出价同时承担33亿元债务,收购了位于北京东二环内商业综合项目“凯恒中心”,更名为“朝阳门SOHO”。9月,SOHO中国以8.9亿元收购中冶新奥正诚房地产开发公司持有的金和国际大厦,之后重新命名为“中关村SOHO”。SOHO模式开始在CBD之外拷贝。海淀区政府将其定位为PE大厦,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类型的企业租户将获得租金补贴。

  而更大的喜悦来自于慈善奉献。2014年,潘石屹、张欣夫妇代表SOHO中国基金会向哈佛、耶鲁各捐赠1500万美元。“SOHO中国助学金”计划共捐助一亿美元用于资助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贫困生。慈善捐款唯一的标准是让中国贫困大学生受益。“只要你考上,我们出钱资助你。”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富则兼达天下”。华商名人堂认为,耕读世家出身的潘石屹夫妇选择资助读书,帮助那些同他们当年一样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圆梦。这是一种中国传统书生式的朴素爱心,自然而然发乎内心。

  二次创业,互联网思维赢未来

  2015年,一场主题为“创业OK?创业OK!”的恳谈会上,潘石屹摇身一变创业导师,和雷军、冯仑娓娓道来,慷慨激辩。

  “只有在社会巨变的时候,才会给更多人提供创业和改变命运的机会。”潘石屹说。经历了房地产投资的造富神话,也见证了科技和互联网带来的深刻变革,他判断正是在今天才迎来了创业的最好时代。

  “资本密集型传统行业,已经没有创业机会了。”身为一个对时代机遇有着高度敏感和参与感的人,潘石屹嗅到了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在互联网洪流和创业潮的“风口”袭来时,联合办公模式的概念在国内迅速火了起来。美国Wework的走红让创客、联合办公、孵化器等迅速掀起了一阵热浪。

  “Uber、滴滴能够把社会上的闲置车辆资源充分利用,同样的,如何将办公空间得以充分利用,SOHO3Q是我们思考之后认为最好的一种方式”。去年初,虎视眈眈已久、并擅于制造新概念的潘石屹推出了SOHO3Q——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服务,他把这个比作自己的二次创业。

  潘石屹希望可以营造起一个真正的创业气氛。年轻人在这里工作创业,更容易成功。已投入使用16个3Q中心,10000多个座位分布在北京、上海的核心地段。光华路3Q是最大的3Q中心,位于CBD商业密集度最高区域,人气创业者和创业大咖们不时出现在这里。雷军调侃SOHO3Q是一个“梦幻般”的创业仙境,“未来没准能孵化出几个像腾讯、阿里这样伟大的企业。”

  十年前,笔者曾在亚布力会场曾接触潘石屹。问起他的梦想时,他沉思良久给出了答案——“盖好房子,能经得起时代的检验。”10年后的今天,潘石屹的梦想可能已经超出盖好房子的边界,但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相信依然是他不变的信念。

  商业之外,读书,依然是今天的潘石屹最大的爱好,并占据了他大部分业余时间。虽然自己已更多被赋予成功商人或企业家的标签,“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一个比人更有学识,更有文化的人,依然是潘石屹内心信仰,甚至拿自己区别于众人的一部分。只不过,和当年为了走出山区而读书所不同,今天已功成名就的他,不光读书,也写书,不光为自己,也为社会。

  “我的家族,一百年来,大起大落,财富有时有了,有时没了。一个人和家族的健康要超脱物质的东西,只有精神才能驾驭财富。”他曾这样总结与感叹道,言语中暗示,是因为家族一百年来知识和精神的永续传承,才有了他今天从一穷二白到亿万富翁的财富与成功。

关键词: 创业 潘石屹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投资官立场

推荐:
  • 俞敏洪:静思出高人,忙碌做奴才
  • 雷军的辉煌履历,从金山到YY、小米、顺为资本…当了一圈
  • 任正非:华为现在录用一个员工,就像选一个内衣模特一样
  • 创业企业如何赢得客户、击败竞品、搞定投资人? 这次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