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赌徒”宋如华:骗了100个亿向金钱下跪,寒门奇才曾比肩任正非,如今潜逃回国被判9年
摘要:
他还登上《福布斯》,成为了数得上号的富豪,一手缔造了当年国内,最惊人的金融泡沫,他就是宋如华
十几年前中国的IT界
有一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悲剧人物
他是一个寒门英才
年纪轻轻就成为名牌大学教授
发过上百篇论文,拿过无数的奖项
他雄心壮志,曾一心想要凭自己的才华
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
却被残酷的现实打得头破血流
最终他走上邪路
骗到了100亿资金,1.2万亩地
还登上《福布斯》,成为了数得上号的富豪
一手缔造了当年国内
最惊人的金融泡沫
他就是宋如华
1、网易创始人丁磊听过他的课
1962年,宋如华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是大队会计,母亲在他7岁时去世,他是家中第三个孩子,也是唯一的儿子,父亲希望他“容颜如华,前程似锦”.
宋如华从小看重前程,当知道读书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后,他拼命地读书。有一次村里难得放一回电影,父亲希望他趁机休息一下,他却说,“只要我学习好,今后有出息了,什么都会有的,何必在乎这一场电影?”
1978年,16岁的宋如华迫不及待地参加了“文革”之后第一次高考,但落榜了。那之后,父亲希望他接大队会计的班,他却要求复读。他托人在离家30多里的地方找了一家更好的高中,又跟外婆要了一些钱,然后发奋苦读。
一年后,他成功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
在大学里,所有人都瞧不起出生贫寒的他,他受尽了周围人的冷眼。即使是这样,宋如华仍然不服输:越是被人瞧不起,他就越是努力学习。
四年苦读后,他被校方挽留任教,同时攻读研究生。
1983年,21岁的宋如华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
他的课是全校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甚至能吸引大量外系的学生,网易创始人丁磊就听过他的课。1990年,他还获得全校唯一的“机电部青年教书育人特等奖”,被破格晋升为讲师,次年又被晋升为副教授。
除了课堂任教,宋如华的学术成果也一点没有落下。几年时间,他发了百余篇论文,各种奖项拿到手软。他还给自己定了八项原则:
一不出国,二不经商,三不抽烟,四不喝酒,五不唱歌,六不跳舞,七不看电影,八不逛公园。
那个时候的宋如华,堪称杰出青年的典范。
2、蹬三轮登出“托普经济王国”
但是似乎命运就没打算让他过什么好日子。看着宋如华一时风光无限,他身边的人就开始嫉妒,甚至有人举报了他。
领导暂停了他的入党申请,也没让他参与“霍英东教育奖”评比,后来还派他去贫困县雅安支教。
支教安排让宋如华很为难,他当时刚有了女儿,妻子又意外骨折,脱不开身。他向领导请求暂缓支教,结果被断然拒绝。
种种事端让宋如华感觉自己正在遭受“文革式”的迫害,更刺激他的是,有一次他坐公共汽车回家,一个拿“大哥大”的暴发户占了两个位子,他要求对方让座,对方却满脸不屑。
彼时,宋如华的工资只有一两百元,三口之家蜗居在一个筒子楼里,每次下雨都要“救灾”.那个暴发户让他看透了这种生活的荒诞,这样的日子谈什么前程似锦?被暴发户羞辱后,他决定加入暴发户的队伍。
1992年,宋如华和一个好友凑了5000元钱,注册了一家名叫“托普电子科技发展公司”的企业,托普的英文是TOP,“顶峰,顶尖,卓越”的意思。宋如华对同伴说:“我们要做就做最顶尖的,我们的目标是比尔·盖茨。”
宋如华是学天文物理的,他所学的知识与商业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在一开始,一心想像比尔·盖茨一样的他只能靠倒卖电脑起家。那些日子,他整天骑着三轮车在成都城里跑来跑去,一边蹬一边给自己打气:“蹬一下一毛钱,蹬两下两毛钱,100下就是10块钱。”在当时的全国大学教授中,肯下海蹬三轮车的,除了宋如华还有几人?
吃苦对于宋如华不算什么,他真正的成长在于学会了“善意欺骗”.宋如华最初做生意很实诚,骑着个自行车就去见客户,结果被客户视为没有实力。自那以后,他便相信自己有没有实力不重要,外界认为自己有没有实力才重要。
这种认识让宋如华胆大妄为起来,他开始接一些超越自身条件的项目。
1993年,四川建设信托投资公司给电子科技大学打电话,希望有人替他们安装一个电子显示屏。接电话的恰好是宋如华的一个相识。于是,他顺口把这件事告诉了正四处瞎找业务的老朋友。
宋如华其实对这个项目一无所知,而且委托方又要求15天内完成安装调试,可是当他听说项目的合同金额为32万元时,便一口应承了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宋如华每天只睡两个小时,从原料采购到印制板加工,再到安装调试,他竟只用了12天就完工交货了。
这件事让托普在业内名声大噪,宋如华则趁热打铁,称要“把一件事情推向一个事业”。很快,托普的业务版图便延伸至省内省外,成为全国四大供应商之一。
到1994年,托普的总资产达到350万元,渐渐地也转变成为一家工程型公司。
暴富让宋如华开始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只要敢于出击,成功唾手可得。那段时间,他买卖石材,办硅沙厂,开连锁超市,开美容院,结果无一成功,还把自己推到破产边缘。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翻身的机会来了。
1994年10月,成都金牛区税务局想向他买两台电脑。跟他谈话的时候,得知宋如华竟然是电子科技大的教授,局长就随便问了一句“你们能开发自动打印发票的软件吗?”
在当时的国内,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提供这样的软件,但是宋如华不想放过这个机会,他也相信自己绝对有这个实力。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说:“能!”,便把这个活揽了下来。
随后,他从电子科大找了三个学生,一起潜心钻研,夜以继日地开发,一天只睡几个小时。他用了3个月的时间,开发出了自动计税的软件1.0版本。
金牛区税务局非常满意,托普的软件系统真是帮了他们一个大忙。很快,别的区得知了这个信息,也主动上门来找托普了。宋如华发现,一个大金矿突然袒露在他的面前。
随后宋如华一边带领开发团队升级软件,一边带领销售团队将业务版图拓展至全省,及陕西、云南、贵州、浙江、安徽、辽宁等外省,一年内就创造了4000多万元业绩。
1995年,联想等制造商正饱受海外品牌冲击之苦,托普却成为IT界一股旋风,与风头正劲的华为相提并论。这个成绩让宋如华生出一种“托普必胜”的感觉,他甚至提出打造“托普经济帝国”的口号,后来由于怕政府不高兴,才改称“托普经济王国”。
3、向金钱下跪的赌徒
造化总是在最不经意处弄人。当命运对宋如华绽开第一缕微笑之后,突然又猛地沉下脸来。
正当托普在计税软件市场上如鱼得水之际,北京中关村的大公司们如梦方醒,偌大“蛋糕”岂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托普独享,他们只动用了小小的一招就让宋如华痛不欲生。
1996年春,国家税务总局出台政策,认定目前的计税软件标准不统一,因此,对各地税务局自行上马建设的计算机税务系统进行限制,必须由国家启动统一的“金税工程”.此令一出,托普顿时陷入困境。
仅半年时间,托普公司的全国业务尽数萎缩,数百万元应收款无法收回,10多个省级办事处分崩离析,经营骨干纷纷出走,技术人员离职过半,有几个不久前还在宋如华面前信誓旦旦的副总裁乘机出走,办起与托普抢市场的企业。宋如华在高层会议上发狠说:“你们哪个敢在背后捅我刀子,我就抱炸药和他同归于尽。”
就这样,毫无政府背景与资源可言的托普被灰溜溜地赶出了一个由他们率先启蒙的市场。
就在所有人以为托普快不行了的时候,宋如华却突然发现了一条更大的财路。
1996年秋,宋如华参加了科技部组织的一次印度考察,参观有“南亚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他发现班加罗尔的软件园非常繁荣,便考虑在国内复制该模式。
回国之后,他又到沈阳参观了刘积仁创办的东软,那是一家致力于软件产业化的企业,还于当年成功上市,是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软件企业。
宋如华觉得自己可以比刘积仁做得更大,他一回四川便提出要打造西部软件园。
一家快不行的公司要搞大型“软件园”,这听上去像梦话,但宋如华却有本事让梦想照进现实。
做软件园首先需要土地,宋如华在成都附近买了100亩菜地。这本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由于当时四川政府渴望快速推进信息产业,这件小事突然具有了象征意义,政府开始大力扶植托普。
接着需要资金。宋如华希望托普像东软一样获得资本市场的助力,他看上了一家壳公司——川长征,这是一家国有机床厂,1995年上市,上市一年即报亏。宋如华用当时最诱人的政治口号说服省政府,表示收购川长征后将“用新产业和新体制激活老的国有企业”.
收购川长征大约需要1亿元,而托普当时根本没有这么多钱。为了做成此事,宋如华开始耍手段。
他一边在媒体上大炒概念,称将把川长征做成“中国信息产业第一股”,一边发布消息称正考虑把“西部软件园”以5000万元的价格,卖给广西一家上市公司。如此以来,他就把四川政府绑架了,四川政府若不允许他空手套白狼,将沦为世人笑柄。
宋如华赌赢了。1998年4月,四川政府接受了他的收购方案,方案规定,托普以约1.1亿元的价格收购川长征48%的国家股,其中近7800万元通过换股方式支付,余款则由政府借款支付。
宋如华收购川长征公司之后,他确实也没忘记当初自己的承诺。他开始想回头做实事,他想用自己的才华,把这个奄奄一息的国企救活。
可是,这家老国企已经积重难返,想要救活谈何容易。宋如华日复一日亲自去现场办公,可是他绞尽脑汁,公司还是毫无起色。当时工人们逆反情绪强烈,相关计划根本推行不动,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有一次,他被数千名工人抓了起来,人们对他又打又骂,就像“闹文革”一样。
宋如华终于撑不下去了。他辛辛苦苦如履薄冰地做实业,却换来被批斗的下场;反而是当年玩玩喊口号、画大饼的资本游戏,却轻轻松松能赚到大钱。
终于,宋如华的价值观扭曲了。他认为只靠才华根本无法出人头地,他认为辛辛苦苦做实业,还不如卖概念炒作来钱来得快。他决定要靠着和政府拉关系,用看似高端的概念去骗钱、去圈钱,就这样,宋如华向金钱下跪了。
4、比肩任正非 曾是IT界最大“地主”
当时西部软件园虽然没有做起来,但名声很响,被国家列为全国四大软件产业基地之一。拿着这个名头,宋如华开始向全国其他地区的领导推销“软件园模式”。
每到一地,他就向当地官员许诺将投资上亿元资金,引入上百家软件企业,把当地软件园做到该省乃至地区最大。短短三四年间,他用这套说辞在全国圈了27个软件园,共计1.2万亩土地,地域覆盖东西南北中。
到2000年前后,托普因为这套圈地的本事笑傲IT界,是业内最大的“地主”。
在这次圈地过程中,宋如华也没有花多少自己的钱,一方面各地政府转让土地的价格非常低,有的甚至是白送的,另一方面宋如华一拿到土地就去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如果不贷款,他就不开发。此外,他还利用政府急于求成的心态,向政府索要各种大型软件项目。
如此空洞的经营之所以能维持,在于宋如华赶上了一个疯狂年代。从1999年5月开始,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中国股民掀起一股炒股风潮,市场进入大牛市。川长征在改名“托普软件”后股价一路飙涨,最高涨至每股48元;此外,它还于2000年5月以“软件国际化及倍增计划”的概念,一举募资9.5亿元。
尝到甜头后,宋如华接着炮制自己的第二个神话——“炎黄在线”。
2000年前后,中国互联网行业进入第一次发展高峰,曾经听过宋如华课的丁磊已经凭借网易名震江湖。宋如华觉得丁磊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便于1999年买了一个响亮的域名chinese.com,取名“炎黄在线”.
2000年7月,托普宣布投资6亿元建设面向全球华人的“炎黄在线”.宋如华决心狠砸广告,把名气一下子打响。一时间,全国的各类报纸上都刊出了“炎黄在线”的“红色风暴”,广告词只有很醒目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搞大。”
这一次,宋如华是实实在在地烧了钱。根据全球最大的传媒监测公司AC尼尔森的数据显示,“炎黄在线”在2000年共投放广告3691.6万元,也就是每天烧掉10万元,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中,仅次于他的晚辈校友丁磊的网易公司。
可是,投了那么多的钱,宋如华始终没有搞明白,“炎黄在线”到底该“搞大”什么。
一开始,网站被定位于“横跨全世界五大洲的华人聚集社区”,不久后,宋如华意识到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他迅速将之转型为“全球华人商业网站”,之后宋如华又提出要进入资讯产品通路领域,把“炎黄在线”打造成一个“零售行业的解决方案专家”.几番折腾之后,网站始终没有起色。
不过,尽管宋如华在互联网产业上毫无灵感,可是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他却狠狠地赢回了一票。
在发布6亿元投资消息两个月后,宋如华就急不可耐地收购了壳公司“金狮股份”约27%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股票名称也改为“炎黄在线”,这之后,炎黄在线的股价从不到10元暴涨至33元。
炎黄在线之后,宋如华又从已经上市的“托普软件”中分拆出“托普科技”,将其于2001年4月拿到香港上市。至此,他拥有了三家上市公司,但外界却搞不清楚这三家上市公司具体是做什么的。
托普虽然自称是一家“IT公司”,也推出了电脑、手机、中间件,以前的LED显示屏也还在做,但IT公司都不把它当同行,因为这些公司在市场上遇不到托普的产品。有同行开玩笑说:“托普软件什么都做,就是不做软件。”
对于这种嘲笑,宋如华本人甚至也无法反驳。在2000年的一次企业家论坛上,任正非问宋如华,“托普到底是做什么的?”宋如华半天也没答上来,最后无奈地说,要让外界搞清楚这个问题,至少还需要三五年时间。
5、鬼话被戳穿,媒体判它死刑
上天待宋如华不薄,又给了他三五年时间,但他却把托普玩没了。
2002年7月,托普创业10周年大庆。一向喜欢热闹的宋如华把它操办得红红火火,庆典共历时12天,耗资上千万元,活动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参与不下10万人次。宋如华还租赁了两架小型商务专机,供公司高层辗转各地使用。这些天里,位于成都苏坡乡的托普集团总部大楼落成,上海东部软件园开园,占地4500亩的嘉善台商信息产业园庆典,中国农业银行授予托普“最佳诚信客户”称号,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厅与托普集团签订银企全面合作协议……一切都好像是盛世景象。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压垮托普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在此刻落了下来。
这根“稻草”是宋如华自己扔下来的——他宣布“向社会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
招聘广告像旋风一样出现于全国各大媒体,但很快就有业内专家指出此事荒唐:5000名软件工程再加上27个软件园一年约需100亿元资金,而当时全国软件业的总产值只有300多亿元;再者,托普当时只有1500个技术人员,如何一下子管控5000个软件工程师?
鬼话被戳穿之后,宋如华辩称托普招聘的5000人不是“软件工程师”而是“软件工人”,是IT界的蓝领,但他却不修改招聘文案,还在文案中称托普要“对阵跨国公司”,“打造软件航母”.
这种回应让媒体产生了更大的质疑。2002年8月,一篇名为《托普泡沫》的长篇报道登上新闻头条。文章称,托普的软件园“空空荡荡”,“培训中心被承包成了旅馆”,招聘来的“软件工程师”们不是打电脑游戏就是上网聊天,上市公司旗下的长征网络年营收只有3227万元,净利润却高达2069万元。
这一系列的质疑,把托普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让人疑惑的是,一向善辩的宋如华此次竟选择了沉默。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他一直在闹“失踪”,跟媒体玩捉迷藏。此后,各种负面报道不断,媒体已经为托普判了死刑。
到11月,宋如华不得不出来面对公众,可是他仍然没有对哪怕一项指控进行澄清。他的答竟复是如此轻描淡写:“我现在银行存款有18个亿,我还有上市公司股权,我有那么多园区建设,1万多亩地、100多万平方米的房子,就算都是空的,对银行来讲都无所谓;我还有10多个亿的其他资产,桌子、椅子、板凳、电脑、系统,还有5个亿的应收账款……说托普资产100个亿,是不是有点吹牛?我跟你讲,我在四川的存款就有12个亿,所以我为什么要紧张?我为什么要怕?”
宋如华“不怕”媒体,但银行和政府不行。眼见托普被媒体唱衰,银行开始全面抽贷,有的银行甚至将托普告上法庭,各地政府则以“开发不力”为由收回土地,让宋如华引以为傲的27个软件园土崩瓦解。
在这种情形下,软件园的运营主体——A股上市公司“托普软件”失去了支撑,而与此同时,托普旗下的另外两家上市公司——“炎黄在线”和“托普科技”已因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跌入谷底。
到这时,大戏其实已经落幕,托普没有翻身的资本,在创业的十年间,它没有练就哪怕一项安身立命的真本事。然而,宋如华不甘心以一个“失败的骗子”的形象载入历史,他要做最后一搏。
6、潜逃回国,被判刑9年
2003年,宋如华为托普制定了新的发展方向,声称将进军物流服务、在线培训和健康护理三大行业,但他没有给出具体计划。此外,他还对公司进行了重组,以成都、上海、北京三大公司统帅旗下凌乱如麻的子公司。但后来这项工作的实际意义仅仅是方便他在集团内部倒腾资金。
从5月开始,宋如华亲自指挥旗下各子公司进行财务大清理,清理工作不需要书面文件,以邮件作为操作指令,其间,资金被频繁调动,去向难以查清。
折腾到年底,外界对托普彻底失去信心,托普内部也人心涣散,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了局。2004年3月,宋如华给出了答案,他称病辞职,并把自己持有的托普软件1800万股股权,分别以1元的价格转让给下属虞新友和夏育新,虞新友还接替他出任公司董事长,此人后来亦被判刑。
2004年3月初,宋如华飞赴美国,从此一去不返。托普集团则全面崩盘,在10省12市留下了巨额债务,仅给四川一省造成的损失就高达20亿元。宋如华并没有如之前对部属们承诺的那样,“如果垮了,一起再去蹬三轮车”。
年底,那个曾经给宋如华带来无限辉煌的“西部软件园”被人承包,改造为一家休闲娱乐中心。
2005年5月,中国证监会宣布对宋如华实施“永久性市场禁入”。
托普10年的辉煌恍如一场幻梦。假如故事到这里就结束,那么宋如华的形象可能会像是《人民的名义》里的丁义珍;但是,宋如华毕竟曾经是有鸿鹄之志的人。
2011年,奇迹般的事发生了——宋如华竟然出人意料地主动回国!当然,刚入境他就被逮捕了…2013年,法庭以挪用资金罪,判了宋如华9年。
而谈到回国的理由,在公堂之上宋如华依然滔滔不绝——他坚持为自己做无罪辩护,因为即使到这一步田地,他仍然坚信自己没有做错,他恨自己的出身;恨媒体的宣传给他的压力;恨大环境的不好;恨命运的不公平。他说自己有100亿的资产,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好日子;他说自己以两元卖掉股权,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为了钱;他认为自己做错的一切,都是因为没办法。
也许,宋如华心里,和《人民的名义》里自杀的祁同伟一样,他不觉得别人有资格审判他。因为他认为,在他最需要公平和正义的时候,公平没有来,他便以为这个世上从没有公平和正义,只有输赢,而这一次,他不过是输了而已。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投资官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