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从投资人到创业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来源:思达派

2016-12-14 10:55

作者:李锦香

摘要:

烯牛数据今天正式开放注册了,同时也宣布了我们天使轮800万的融资消息。产品折腾了大半年,虽然还不完美,但能用,且至少我认为,还挺好用的。


  小编注:

  这是一篇很少见的文章。本文作者李锦香是前戈壁创投的投资人,从创业者到投资人的转变,让李锦香有许多感慨。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视角,将这些变化捕捉下来,于是有了这篇特别的文章。或许你该看看,它会给你一些启发。

  烯牛数据今天正式开放注册了,同时也宣布了我们天使轮800万的融资消息。产品折腾了大半年,虽然还不完美,但能用,且至少我认为,还挺好用的。

  烯牛数据,这是我第一次创业。创业前,我做过互联网产品、管理咨询,然后做了4年的VC。2012年到2016年,从“VC是啥,泡腾片吗?”到“我有个朋友在创业,BP发给你看看?”,创投行业迎来巨变,而我也从菜鸟asso成长为深受老板信任的VP。那好好的投资人不做了为什么要创业?因为我坚信数据会说话,然而市面上却找不到一款产品,能够基于创业项目本身的数据表现,帮我找案子、管案子。于是我决定自己出来做一个。

  当然,创业的决心并不是这么好下的,一开始我也犹豫,我了解需求,但到底能做多大,是否值得我花上未来很多年时间去打拼?机会成本,风险。我恨不得想好通向成功的每一步——但这对于创业来讲显然不可能。我纠结了一段时间,但后来还是踹了自己一脚,决定走出舒适区。创业,要有大目标,但切入点要细,这两者我都有了,至于每一步怎么走,如果不迈出第一步,就永远没机会知道。

  最近这半年时间,常有投资人朋友问我,创业之后感觉如何;从投资人到创始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我想是时候总结下这段时间来的感受了。

  ——实力吐槽+自我反省篇——

  融资过程中,我有机会重新审视曾经作为投资人的自己。

  今年的6、7、8月份是我集中融资的时间段,虽是盛夏,但对于创业公司、尤其是天使轮融资的创业公司,却是最冷的寒冬。我一共聊了45家机构(见面/电话/微信都算),正经见了两次以上的15家,拿了7个Term sheet,最后拿了3家机构的钱。

  这几个月我从投资人转变为创业者,坐到了谈判桌的另一端,开始重新审视投资人这个群体以及曾经的自己。

  曾经,我是否在对行业不太了解、甚至在没试用过产品的情况下就贸然表示对一个创业公司很感兴趣?

  对创业者来讲,融资最折磨人的是“重复”。

  投资人可以每天见新项目聊新话题,但创业者在融资阶段每天要重复同样的话语,反复回答相似的问题。这真的很磨人,尤其是当同样的话一天讲到第6遍的时候。投资人和创业者其实都挺忙的,适当的准备(研究下行业、试用下产品)会让整个沟通过程高效许多,且会碰撞出新的想法,对于双方都是节省时间。

  有次一个投资人主动约见面,上来就问,你们和**产品有什么区别,我说我们的产品你用过了吗?(我提前给她开了测试账号),她说没有;我又问那**产品你用过了吗?她说也没有。我非常无语,这让我怎么沟通呢。

  新人投资经理都需要一个成长过程,我刚做投资时也对一些行业非常陌生,我感谢当时对我宽容以待的CEO们,不过我起码会在见面前试用产品,有基础的感知,会提一些作为用户的问题,因为这些反馈对于创业者是宝贵的。

  曾经,我是否用B轮的价值评判体系去衡量一个天使期项目?

  是的。我绝对做过。而且大多数产品或技术出身的投资经理都会犯这个错误。

  早期投资对于投资人是最考验眼力的,因为它不可能完美。早期投资人要做的,就是从不完美中找到闪光点,判断这个闪光点是否会带来本质变化。

  我们有近20万的项目数据,标签全部是机器自动打上去的,有次一个投资人质疑我们标签打的没有其他几家竞品好,我看了下,是的,我们的标签是不完美,但你怎么不看看其他几家竞品标签相似度90%以上呢——那是因为他们都是直接爬了某家现成的人工标签,而我们的看似没有那么循规蹈矩,是因为这都是机器打的,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帮助用户找到细分领域的项目,甚至找出一些你现在说不明道不清的潜在领域。

  我是个产品控,做投资时,我热衷于尝试各种产品,有些公司因为早期体验不流畅、UI不美观等原因直接被我扼杀在了襁褓里,但其实我忽略了一点,如果一家公司团队优秀、产品好用、模式清晰,那么他也不太可能是早期项目。 这一点,是我在做投资时犯的最多的错误。我忽略了对于不同阶段的产品,需要有不同的标准,要能够敏感地捕捉到闪光点。投资人应该对早期产品多一些容忍度,选择看到亮点,而不是因为一些缺点而急于否定。

  曾经,我是否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就对创业者说你的方向错了?

  有些投资人动不动就跟创业者说你的方向有问题。

  创业者其实都希望投资人能多提些建议,但如果是“方向”、“战略”这么严肃的问题,希望你是经过严谨的逻辑思考的。对于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国内外动向,靠谱的创业者其实都门儿清,投资人的建议可以帮助创业者跳开固有思维,投资人可以尽情批评、提建议,但说到方向性问题时,请务必保持逻辑在线。信口开河不懂装懂,弱一点的创业者可能会被带偏,强势的创业者会觉得你很傻。

  融资的那几个月,我经常会问我曾经的portfolio CEO们,当年我是不是也很傻逼过,你们是怎么忍受我的。他们往往“哈哈哈 不会啊 你一直很靠谱”就带过去了,嗯,不过我相信,我一定有过让创业者抓狂的时候。

  当然我也遇到过不少非常专业且让人觉得温暖的投资人。

  投资人很忙,迟到个半小时也是常事,但有次一家非常知名的美元基金合伙人特意在上午发微信跟我说,本来和我约了下午2点见面,但估计要晚30分钟,能否改到2点半。我估计很多投资经理都不会特意发这样一条要迟到半小时的微信吧。

  还有一次,一位非常资深的合伙人对我说,自己是用户所以很明白,一级市场确实没有很好的工具,看到我们团队跳出来做,他要向我们致敬。因为种种原因,他最后没有投资我们,但他当时带给我的温暖让我一直铭记在心。

  所以你们看,牛逼的合伙人都有个共性,就是会让创业者觉得特别温暖。

  ——锻炼心智+自我提升篇——

  融资吐槽和自我反省结束了,下面讲讲作为创业者的心态转变。

  创业区别于投资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总有那么一件事情,让你觉得放不下。

  十一国庆前,我和一家B轮明星公司的CEO聊天,他问我,从投资人到创业者,有什么不一样?我回答,马上十一了,我去年连着婚假玩了三个礼拜,今年多一天都不敢休。他说是啊,我创业六年了,也就上个月休了几天暑假,因为我忽然觉得我们公司一时半会儿死不了了。这家公司其实很赚钱,但他道出了很多创始人的心声。每家创业公司都会有各自的困境,每个CEO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但有一件事却是大家共同的担忧——我们公司是不是明天就要死了。

  方向错了会死,执行力差了会死,团队不和会死,公司恨不得有一千种死法。

  所以一旦开始创了业,你就会觉得有件事情他就在你心里深深埋着,你一刻也放不下。做投资,三个月投完一家公司,就算有投后压力,你依然会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标的;但创业不是,一旦踏上征程,你就再也没有回头路,永远走在悬崖边。

  所有的创业者都是焦虑的,也是孤独的。

  在创业初期,我一度每天都在坐过山车,一会儿觉得我们产品太牛逼了,可以改变世界;一会儿觉得完了完了这事儿没法搞。后来产品开发走上正轨,测试用户数据稳步增长,心态逐渐平和了些。但CEO是个领航员和掌舵者,要时刻保持理智和战略上的勤奋,你在战略上懒惰了,再怎么拼只会带偏整个团队。其实每当探讨新功能,我都如履薄冰,不过创业公司的好处也在于能够快速试错,当然这就要求团队的配合了。

  与团队的磨合,也是投资人向创业者转变时会遇到的一个难题。

  投资机构虽然也有分工,但投资这份工作类似狙击手,很多优秀的投资人往往单兵作战;而创业这件事要靠团队协作。作为CEO,你不仅要招到志同道合的同事,激发大家对产品的认同,愿意和你一起996拼命,同时还要保证每一位个性鲜明的爱将彼此间能够通力配合。管理是一门艺术,做投资时我是个门外汉,但现在我正在入门中。

  不过说到底,创业这件事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创始人自己。

  我惊讶地发现自我驱动力是如此的惊人。有时候我像个陀螺,凌晨5点多出门,坐首班机飞北京可以马不停蹄开五个会,一直工作到半夜1点,还真不觉得很累。而且因为事情太多,我变得自律。我量化自己的单位时间产出(比如讨论重要产品功能最多需要70分钟,每天研究后台数据需要50分钟等等),开始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

  我反复告诫自己,不能让CEO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向一些优秀创业者学习经验,同时保持阅读与思考。11月份由于开发新功能,有段时间恨不得每天11点到家,但我依然利用睡前和周末时间一个月读完了4本书。而创业前,我一个月最多读2本。

  创业半年了,加上创业前的纠结与准备期的话也有快一年了。

  相比去年,我看到现在的自己目标明确、内心强大、自律但自由。我有个踏实的合伙人、有14个人的团队、有刚刚开放注册的产品,以及一个越来越鲜明的未来。

  从投资人到创业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敲黑板)

  ——如果你喜欢从0到1做一件事情,这会是一段非常过瘾的经历。

  对我来说,创立烯牛数据,成为一名创业者,是迄今为止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烯牛数据创始人

  李锦香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投资官立场

推荐:
  • 俞敏洪:静思出高人,忙碌做奴才
  • 雷军的辉煌履历,从金山到YY、小米、顺为资本…当了一圈
  • 任正非:华为现在录用一个员工,就像选一个内衣模特一样
  • 创业企业如何赢得客户、击败竞品、搞定投资人? 这次闭门